分类: 美文共赏 |
逾越众生的坚果
王小妮
有一个少年,他和他鲜艳剔透的感觉刚刚离开。我小院子的门,还在忽闪。
少年从内地来的时候,只有一点点高。就在深圳这种喧嚣炎热的环境中长大。一直长到了17岁。七八年前,我认识他父母的时候,他正在住宅区西北角一片芜杂的茅草中飞跑着,扑着青绿的秋蚂蚱。
这中间,横着穿过了持久的高温和吵闹、升迁和陨落。石头水泥都没有变。只是生命们,衰老着,新生着,频繁交替,改换着脸面。
春节前几天,我的门被拍响。一个细高的少年,站在污浊朦胧的淡弱阳光之下。他从耳朵里取出耳机的两条黑细的线,弯下腰解着黑的鞋带。我不能想到,当年捉虫的孩子长到了门楣。晒的是深圳的太阳?吃的是深圳的食物?
他问我:什么是职业?
职业?一个人付出了时间和劳动,换取报酬的方式啊。
他又问:现在这报酬就是指钱吗?
差不多。我回答得相当含糊,我不知道他想问什么。
他说:职业是可以不计报酬的。这报酬完全可以是别的。比如快乐本身。比如我,将来要做一个摇滚歌手,这就是我选定的职业!不管我爸爸妈妈怎么反对。他们不能用自己的幸福代替我的幸福。我这一生绝不像他们,平庸、单调地活着。当个摇滚歌手,灯光刷地打在你身上。台下的人像海潮涌起一样为你疯狂,不比赚钱更神圣吗?那种一呼百应、千应、万应的辉煌,不值得一个人为它付出终生的代价吗?
一个人可以怀疑一切,断不可以怀疑一个人17岁时候的理想。我定睛地看着这个进了门以后,连茶水都不喝的少年。
我非常惊讶,甚至怀疑这个孩子是否真的吃了10年深圳这稀淡没味儿的肉菜,晒了10年全无理性的深圳骄阳,看了10年隔着界河发射过来的香港电视。在这个焦灼不安、手脚发烫的城市里,也能凭着自然的雨露长出这样的孩子!是什么内心素质和不可见的力量,使他倾心于远离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摇滚乐?
就在同一天,少年进门之前,我送走了两个旧同学。他们用过的茶杯还在桌上,杯壁还触手可热。他们在我这儿,照样谈论着怎么想办法把别人包里的钱逗到自己的口袋里,怎么逗得高超,怎么神鬼不知。
最值钱的是点子、好项目。再想绝一点啊!他们分手的时候还在远处互相比划着喊。
终于,我明白了,为什么神明经常弃下一群群迷途的羔羊。神又一贯以崇高的光映照着某一些孤单独立的人。
少年走的时候,天空开始透明。原来消失了的树影们,突然又出现在绿地上。少年说走便走,他反正也不会寒暄,不回头地站起来就走回世界中,带着他心里那些有光芒的幻想。其实,天空的晴朗和暗淡,与人无关,它不能浸透到人的内部。
收掉两只残杯,我到外面去买菜,岁末的气味弥布在街上。小摊贩在我前面摆卖送人的红包,烫金的字写着张宅王宅李宅赵宅。他还吆喝说,这种红包好,送人也送个明白。
有人形容金钱是准暴力。事实上,金钱甚至超过了暴力。
它不用动员就发动了全民,全身披挂起来,成为它的战士。全民为它付出的,是比战争更恐怖的耐心和更庞大的代价。人类历史上,子继父业、世代因袭不绝的战争是为数极少的。而对金钱的追逐,什么时候间歇过?
在西方资本积累时期,曾经有无数人迷恋着发明“永动机”,一种不依赖外动力而永动的机械。其实,不论人类最初奔向金钱之门的时候,还是从一个门向另一个门苦苦蹬爬之际,金钱,都真正成为怂恿人为之前仆后继的永动之力。
在众多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必定要有人那样想。这是全体人类都具有的一种权利,比如来做客的少年。
完全可能,他的幻想破灭。他赤手空拳。他徒有热情。最终共鸣寥寥。但是,他的抉择,使我看到了另一种只萌生于人内心深处的永动力。
艺术的不灭绝,像泉。无论海里,湖里,山里,都有它源源涌出。艺术是活的,它使一代代的人们看到,它是一颗比玉莲之籽还旺盛不衰的坚果。它对外在的环境绝无要求。它要生长,它自己就发生了,正像那已经走远到人群之海的少年之心。
我们的17岁是无可选择的。我们唱京剧。我们爱军帽。我们同情整个地球的三分之二。我们的年代,这么快就成了舞台荒诞剧。旧的痛苦,现在开始被不断变形地描述、强调、夸张和演绎。
然而,很少有人留意到,正在人们摆弄旧年代西洋镜的同时,一个更加无可选择、无力抗拒的年代正在潜滋暗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会走路到会唱歌,由新的风雨裹挟来的激动、疼痛、荒谬、纷乱和强暴,还没有人去正视与回味。人们似乎正自觉自愿地为它经受艰辛,强暴年华。
脚下,被我们所踩着的道路,你就是无可争辩的吗?难道,河流向前的涌动就是真理?而有了众多汹涌的水的加入,就是未来端正无邪的航道吗?
终于有另外的。他活着,就挑战潮流。这样的人在任何年代、任何地域都会出生。
对于公众来说,他背离群体,主动地选择了“放逐人格”。
这种放逐,完全不同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有超过千万的青年,被强行散布到落后偏远的农村去。这是另一种心的放逐。
没有人遣送,没有人驱使。在深圳,终于也有细高的影子,自己走出喧闹,向着漫漫无际的荒凉,向着他内心的那束初光。我终于看见了我以后的人,在我以后应该出现的人。
晚上,少年的父母打电话来。他们深怕生下一个露宿街头的儿子。我清楚,我正站在“异端”的一方,站在未来不可测的这一边。但是,我要措辞婉转。我先说,你家里真的出了个好孩子……
平珠摘自《王小妮文集》
王小妮
有一个少年,他和他鲜艳剔透的感觉刚刚离开。我小院子的门,还在忽闪。
少年从内地来的时候,只有一点点高。就在深圳这种喧嚣炎热的环境中长大。一直长到了17岁。七八年前,我认识他父母的时候,他正在住宅区西北角一片芜杂的茅草中飞跑着,扑着青绿的秋蚂蚱。
这中间,横着穿过了持久的高温和吵闹、升迁和陨落。石头水泥都没有变。只是生命们,衰老着,新生着,频繁交替,改换着脸面。
春节前几天,我的门被拍响。一个细高的少年,站在污浊朦胧的淡弱阳光之下。他从耳朵里取出耳机的两条黑细的线,弯下腰解着黑的鞋带。我不能想到,当年捉虫的孩子长到了门楣。晒的是深圳的太阳?吃的是深圳的食物?
他问我:什么是职业?
职业?一个人付出了时间和劳动,换取报酬的方式啊。
他又问:现在这报酬就是指钱吗?
差不多。我回答得相当含糊,我不知道他想问什么。
他说:职业是可以不计报酬的。这报酬完全可以是别的。比如快乐本身。比如我,将来要做一个摇滚歌手,这就是我选定的职业!不管我爸爸妈妈怎么反对。他们不能用自己的幸福代替我的幸福。我这一生绝不像他们,平庸、单调地活着。当个摇滚歌手,灯光刷地打在你身上。台下的人像海潮涌起一样为你疯狂,不比赚钱更神圣吗?那种一呼百应、千应、万应的辉煌,不值得一个人为它付出终生的代价吗?
一个人可以怀疑一切,断不可以怀疑一个人17岁时候的理想。我定睛地看着这个进了门以后,连茶水都不喝的少年。
我非常惊讶,甚至怀疑这个孩子是否真的吃了10年深圳这稀淡没味儿的肉菜,晒了10年全无理性的深圳骄阳,看了10年隔着界河发射过来的香港电视。在这个焦灼不安、手脚发烫的城市里,也能凭着自然的雨露长出这样的孩子!是什么内心素质和不可见的力量,使他倾心于远离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摇滚乐?
就在同一天,少年进门之前,我送走了两个旧同学。他们用过的茶杯还在桌上,杯壁还触手可热。他们在我这儿,照样谈论着怎么想办法把别人包里的钱逗到自己的口袋里,怎么逗得高超,怎么神鬼不知。
最值钱的是点子、好项目。再想绝一点啊!他们分手的时候还在远处互相比划着喊。
终于,我明白了,为什么神明经常弃下一群群迷途的羔羊。神又一贯以崇高的光映照着某一些孤单独立的人。
少年走的时候,天空开始透明。原来消失了的树影们,突然又出现在绿地上。少年说走便走,他反正也不会寒暄,不回头地站起来就走回世界中,带着他心里那些有光芒的幻想。其实,天空的晴朗和暗淡,与人无关,它不能浸透到人的内部。
收掉两只残杯,我到外面去买菜,岁末的气味弥布在街上。小摊贩在我前面摆卖送人的红包,烫金的字写着张宅王宅李宅赵宅。他还吆喝说,这种红包好,送人也送个明白。
有人形容金钱是准暴力。事实上,金钱甚至超过了暴力。
它不用动员就发动了全民,全身披挂起来,成为它的战士。全民为它付出的,是比战争更恐怖的耐心和更庞大的代价。人类历史上,子继父业、世代因袭不绝的战争是为数极少的。而对金钱的追逐,什么时候间歇过?
在西方资本积累时期,曾经有无数人迷恋着发明“永动机”,一种不依赖外动力而永动的机械。其实,不论人类最初奔向金钱之门的时候,还是从一个门向另一个门苦苦蹬爬之际,金钱,都真正成为怂恿人为之前仆后继的永动之力。
在众多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必定要有人那样想。这是全体人类都具有的一种权利,比如来做客的少年。
完全可能,他的幻想破灭。他赤手空拳。他徒有热情。最终共鸣寥寥。但是,他的抉择,使我看到了另一种只萌生于人内心深处的永动力。
艺术的不灭绝,像泉。无论海里,湖里,山里,都有它源源涌出。艺术是活的,它使一代代的人们看到,它是一颗比玉莲之籽还旺盛不衰的坚果。它对外在的环境绝无要求。它要生长,它自己就发生了,正像那已经走远到人群之海的少年之心。
我们的17岁是无可选择的。我们唱京剧。我们爱军帽。我们同情整个地球的三分之二。我们的年代,这么快就成了舞台荒诞剧。旧的痛苦,现在开始被不断变形地描述、强调、夸张和演绎。
然而,很少有人留意到,正在人们摆弄旧年代西洋镜的同时,一个更加无可选择、无力抗拒的年代正在潜滋暗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会走路到会唱歌,由新的风雨裹挟来的激动、疼痛、荒谬、纷乱和强暴,还没有人去正视与回味。人们似乎正自觉自愿地为它经受艰辛,强暴年华。
脚下,被我们所踩着的道路,你就是无可争辩的吗?难道,河流向前的涌动就是真理?而有了众多汹涌的水的加入,就是未来端正无邪的航道吗?
终于有另外的。他活着,就挑战潮流。这样的人在任何年代、任何地域都会出生。
对于公众来说,他背离群体,主动地选择了“放逐人格”。
这种放逐,完全不同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有超过千万的青年,被强行散布到落后偏远的农村去。这是另一种心的放逐。
没有人遣送,没有人驱使。在深圳,终于也有细高的影子,自己走出喧闹,向着漫漫无际的荒凉,向着他内心的那束初光。我终于看见了我以后的人,在我以后应该出现的人。
晚上,少年的父母打电话来。他们深怕生下一个露宿街头的儿子。我清楚,我正站在“异端”的一方,站在未来不可测的这一边。但是,我要措辞婉转。我先说,你家里真的出了个好孩子……
平珠摘自《王小妮文集》
前一篇: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