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第1期啼血歌声(鲁文咏)

(2006-12-11 10:05:01)
分类: 原创首发

啼血歌声(特稿)
● 鲁文咏

100多个日日夜夜啊,在年仅12岁的小小女儿的啼血歌声里,可怜的父亲终于从混沌世界慢慢苏醒,迎来了宝贵的生命春天……

晴天霹雳:勤苦爸爸车祸撞成植物人
 2005年1月21日,廊坊市安次区小王庄小学六年级学生崔彤放学刚回到家,妈妈放在家里的手机突然响了:“你是崔献波的女儿吧?你爸出了点事,现在在廊坊市人民医院。通知你妈妈赶紧来吧!”放下电话,崔彤的脑海一片空白。拿起手机往妈妈厂里打电话的时候,崔彤的手一直在颤抖。
 今年40岁的崔献波是河北省永清县永清镇人。2004年为了改变贫穷面貌,崔献波带着妻子高玉梅,女儿崔洁、崔彤来到廊坊市打工。 
 一家人以每月70元的价格在距市区10余里的小王庄租了间简陋的平房。经朋友介绍,高玉梅来到一家私人服装厂当缝纫工,崔献波则跟人跑起了运输。一家人虽然生活辛苦,倒也其乐融融。特别是小女儿崔彤,既懂事又可爱,成了一家人的开心果,更是崔献波的心肝宝贝。可谁也没想到,灾祸就这样突如其来地降临了。
 高玉梅带着女儿趔趄着赶到廊坊市人民医院,终于在重症病房里看到了躺在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的崔献波。早上出门时还和母女俩开玩笑的崔献波,此刻静静地躺在床上,对母女俩的到来无动于衷。高玉梅身子一软,哭着扑到丈夫的床边,她怎么也接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原来,当天上午10点多钟,崔献波跟车送货去外地,当车穿过廊坊郊区的一个十字路口时,一辆摩托车从左方冲过来。在相撞的瞬间,出于本能,司机猛转方向盘,货车却连人带货翻进了路旁的沟里。司机当场死亡,跟车的崔献波也因伤势过重昏迷不醒。经医生检查,崔献波锁骨骨折,脑干严重受挫,陷入“植物人”状态,丧失了一切行动能力……
 “你丈夫的病,根本没有药物可治,他什么时候能醒,只能靠运气了,有的人在床上躺了一辈子都醒不了。你们可以试着刺激他的大脑,只有大脑苏醒了,身体才能逐渐恢复知觉。”一个星期后,高玉梅从医生那里打听到这样的结果,一下子蒙了,而跟在妈妈身后的小崔彤却咬着嘴唇,若有所思。“妈妈,医生说了,爸爸会醒过来的,只要我们经常刺激他的大脑。妈妈,我和姐姐都长大了,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了,好吗?”
 看着小女儿日渐消瘦的小脸和眼睛里流露出的坚强,高玉梅知道,在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小女儿一夜间长大了许多。因为怕影响面临中考的大女儿的学习,照顾崔献波的任务,就落在了自己和小女儿崔彤身上。那是多么艰难的护理啊!不分白天黑夜,为了给亲人创造一线苏醒的希望,崔彤和妈妈换班护理着死人一样的爸爸,连夜晚俯在床边打个盹,崔彤都不敢睡得过实,她生怕就因为自己睡着这一会工夫,爸爸就咽下了这最后一口气。多少次她矇眬中梦见爸爸走了,惊醒的时候,发现爸爸还在身边,她总是忍不住紧紧抓住爸爸依然毫无生气的手,悄悄地流泪。“好爸爸,求你醒过来啊!”她多少次在心底呼唤着,祈祷着,然而爸爸的生命就像一截无根的木头,没有半点返青的征兆,小崔彤每每看着爸爸紧闭的双眼,都心痛如割。
歌声不死:乖乖女儿啼血呼唤感天动地
 崔献波出事仅仅过去一个月,女儿崔彤便瘦了整整一圈。高玉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多次提出让女儿回家去住,崔彤总是一扭身子,撅起了小嘴:“我不走,我得陪爸爸,给爸爸说话。爸爸看不到我,会难过的。”晚上,病房里没有多余的床,母女俩就轮流坐在椅子上,困极了,就趴在床边打个盹。有一次半夜里,困极了的小崔彤突然大声喊着爸爸坐了起来,她高兴地对妈妈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爸爸醒了,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边包饺子呢!这情形正好被前来查房的医生和护士看在眼里,看着崔彤一脸的幸福和躺在床上毫无知觉的崔献波,在场的人不禁黯然落泪。
 除夕之夜,廊坊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传来了清脆的童声:“我的好爸爸/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崔彤又在给爸爸唱歌了。因为是除夕,同病房的病人都回家过年了,可崔献波一家人却只能在医院里度过这个难眠的除夕之夜。崔献波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家里所有的钱都花光了,别说买年货,就连买一袋最便宜的速冻水饺的钱,高玉梅都掏不出了。9点多,崔彤的二姑来了,带来了两袋速冻水饺和一塑料袋苹果,含着泪说:“嫂子,这可是年啊,再苦咱也得过呀!”
 窗外爆竹声声,而病房内冷冷清清。高玉梅用医院里的小电炉子,给自己和两个女儿下了一包水饺。饺子煮熟了,崔彤和姐姐崔洁一人捧着一只碗,看着碗里热气腾腾的饺子,眼里都蓄满了泪。崔彤夹起了一个水饺,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放在嘴边吹了吹,轻轻地放在爸爸的嘴唇上:“爸爸,这是二姑送来的饺子,今天是大年三十啊,你听,外边还有人在放爆竹呢!你吃一口吧,可好吃了,是猪肉馅的,彤彤知道,爸爸最喜欢吃肉了……”看到爸爸的嘴唇一动也不动地紧闭着,崔彤哭了:“爸爸,你快醒醒吧!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烟花好不好?爸爸,你快点醒过来呀……”崔彤把脸贴在爸爸脸上,搂着爸爸的脖子,泪水顺着小脸,滴到了崔献波的脸上。这个除夕,一家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就在崔彤为爸爸唱歌的第70天,一位病友给了她一朵红色康乃馨。崔彤把花举到爸爸眼前,轻轻地晃动着:“爸爸,这花漂亮吗?它是红色的,你闻闻,它还有香味呢!”这一次,崔彤发现,随着她手中康乃馨的晃动,爸爸居然微微睁开眼,眼珠儿竟然也在跟着缓缓转动!生命的曙光终于出现了!这给了一家人多么大的希望啊!高玉梅搂着两个女儿,高兴地流下了眼泪。从这以后,大家发现,只要崔彤一出现,她走到哪里,崔献波的眼睛就跟着望到哪里。
 因为再也负担不起高额的住院费和医疗费,加上对崔献波来说,住院已经没有了必要,2005年4月5日,高玉梅给崔献波办理了出院手续,把他接回了家中。从此,除了帮妈妈照顾爸爸外,崔彤和姐姐又多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唤醒爸爸!
 每天早晨,崔彤都要早早起床,帮妈妈给爸爸穿好衣服,洗完脸,再急急忙忙地赶到学校,上第一堂早自习。下午放学,她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家,陪爸爸“说话”。她甚至念英语、背课文给爸爸听。晚上睡觉前,崔彤又守在爸爸的床头,给爸爸讲故事。凡是能想到的和课本上能看到的故事都讲遍了,最后,崔彤只好找同学借故事书读给爸爸听。崔献波大小便失禁,随时会把床单弄脏,于是,给爸爸擦屎端尿成了小崔彤每天干不完的活。每天晚上,崔彤都要等爸爸睡了,才开始开着台灯写作业。
 自爸爸出事以后,崔彤没有耽误过一天功课,所以学校一直不知道她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有一天,语文课上,班主任布置作文,让每位同学自拟题目,写一件感触很深的小事。当老师看到崔彤写的作文《我长大了》时,才知道,这个看似柔弱的孩子内心竟是如此的坚强。作文里,崔彤用稚嫩的语言写道:
 以前,我是个任性的小女孩,一家人都顺着我。可是自从爸爸出事后,我发现自己长大了。除夕夜里,我们全家在医院里,吃着二姑拿来的水饺时,我哭了……
 医生说要刺激爸爸的大脑,他才有可能醒过来,我天天放学,都会很高兴地给爸爸唱歌、说话,我想我高兴的时候,爸爸也会高兴的,他就能早一点醒过来了……
 班主任马淑君老师看了崔彤的作文,含泪转交给了校长侯久华,侯校长看着看着,沧桑的脸上顿时肃穆起来。那个傍晚,当她随崔彤来到那个租住的简陋无比的小屋,看到床上躺着的半痴半傻的崔献波,潸然泪下……
生命奇迹:可怜父亲从混沌中醒来
 2005年6月12日,崔彤和往常一样,一放学回家,就给爸爸讲起了故事。那天她讲的故事是《灰姑娘》,当讲到最后,狠毒的后妈灰溜溜地逃走时,崔献波竟然笑出了声。他看着女儿,发自内心地笑着。这是自出事后他第一次笑,崔彤高兴得喊来了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那一夜,那间简陋的平房里笑声不断,一家人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欢乐时光。
 7月15日,也就是距崔献波第一次笑的一个多月后,崔彤放暑假了。高玉梅考虑到孩子平时帮着照顾病人太辛苦,加上孩子的姥姥也想崔彤姐妹俩,就把两个女儿送到了永清镇孩子的姥姥家准备过几天。
 当天晚上,崔献波就躺在床上,眼睛到处看,好像在找着什么。晚饭,崔献波也不愿意动嘴,一直心事重重的样子。第二天一早,还没有起床,高玉梅就隐隐约约地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她睁开眼一看,竟然是崔献波在哭!他两眼通红,眼泪顺着脸在流。高玉梅看到丈夫哭得如此伤心,又想起了两个女儿不在家,她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想彤彤了?”听到妻子的话,崔献波哭得更厉害了,他一边哭一边眼睛向门外看。看着丈夫哭得像个孩子,高玉梅赶紧拿起电话:“彤彤,还是回来吧,你爸爸找不见你,早上起来就哭……”听了这话,电话那边的崔彤也流下了眼泪,她急忙赶回了家。正坐在椅子上四处张望的崔献波一见女儿,高兴得咧开嘴笑了,崔彤跑到爸爸身边,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动情地说:“爸爸,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时光一天天度过,崔献波的身体在一天天好转,智力也在一天天艰难地恢复。为了让爸爸早日康复,崔彤把所有能唱的歌唱遍了,能说的话都说尽了,后来,她又让妈妈买来小录音机,放音乐和相声磁带给爸爸听。歌声响起时,崔献波总是用充满着爱意的眼光看着女儿。
 随着动作能力和大脑思维能力的慢慢好转,在崔献波身上,渐渐表现出对妻女的挂念和疼爱。一个星期天,妈妈和姐姐都有事出去了,小崔彤在家照顾爸爸。突然,她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安排爸爸坐在了专用的椅子上:“爸爸,我睡会儿,你什么时候坐累了,就把我拍醒啊。”怕爸爸够不着自己,她还特意把椅子拉到了床边。小崔彤这一睡,竟然睡了整整两个小时,当她醒来的时候,竟发现爸爸还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她!小崔彤心疼而又内疚:“爸呀,你怎么不拍醒我啊,这两个小时,你怎么过的啊,累了吧?”崔献波盯着女儿的脸,认真地说:“你睡着了……你累……”小崔彤忍不住扑进爸爸怀里,眼泪夺眶而出……
 2006年8月25日,记者来到崔献波家中采访,崔献波坐在桌边的椅子上,几次潸然泪下。一只白色的小猫懒洋洋地在靠窗的床上睡觉,高玉梅告诉记者,这是小崔彤怕爸爸孤单,特意从姑姑家抱来陪爸爸的。
 下午4点半,崔彤放学回家了。崔献波看着女儿,眼里充满了温情。面对记者的采访,小崔彤有些害羞,她怯怯地躲在爸爸身旁。当记者问崔彤以前最喜欢给爸爸唱的歌是什么的时候,崔彤犹豫了片刻,小声地唱了起来:“世上只有爸爸好/有爸的孩子像块宝/投进爸爸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清脆的声音回荡,足以让这个房间的每一个人热泪盈眶……


有一种感动叫活着
● 张祖文
 那年冬天,进藏采访。
 采访车沿着青藏公路一路前行。在好多地方,我们从车上就能看到青藏铁路的施工现场。即使是零下好几度了,工程仍没有停,许多工人仍在工地上不停地忙碌着。
 一天都快到傍晚了,我们却还没有找到可以停下来歇息的市镇。车到了一处地方,前面竖着一个大大的指示牌。指示牌上写着:因前面施工,交通中断两天,请来往车辆自行安排食宿。指示牌不远处,就是一个施工现场。这里原是一条河,河道的轮廓还清晰可见,已经干涸的河道中几根桥柱已然成形,很多工人正在桥柱边热火朝天地干着活,河道中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施工器材堵住了交通。旁边一条明显是新开的河道正缓缓地流着水。我们明白,一定是把原来的河水改道修桥,等桥修好后再把旁边的水引过来。于是,我们就只有将车停下。
 施工场地旁边搭着许多工棚。工棚里人很少,只有几个做饭的师傅正在忙碌着。我们在工棚旁边选了一块空地,然后从车上取下了帐篷。
 我们搭好帐篷,工地上的工人已收工了。他们一从工地上下来,就马上从工棚里拿出自己的碗筷,到灶上打饭。他们从工地上下来时,每一个人都是蓬头垢面,全身脏兮兮的。但所有的人却都是浑不在意,打好了饭,就顺便蹲着,开始吃饭。一个看上去年纪四十左右的汉子就坐在了我们旁边,他拨饭的筷子不停地翻动,一碗饭两分钟都不到,就下了肚,然后到灶上又打了一碗。
 我们也在细嚼慢咽地吃着饭,感觉自己和绅士一样。我偶然间发现,这位在我们旁边正吃饭的兄弟,他的手基本上全是黑的,明显是粘了很多灰尘。我看着那双沾满了灰尘的手,正在不停地往嘴里拨饭,就感到胃里有什么东西要往上涌。突然,似乎是不小心,他碗里的一块红烧肉被拨到了地上,而且正掉在一块干牛粪上。他用筷子去夹,可能因为冷,手直哆嗦,没有成功。他干脆把筷子放在碗上,直接就用手去把那块肉捡了起来,然后毫不迟疑地就送进了嘴里。他把肉放进嘴里后,用力“吧嗒”了一下,然后转过头,向我们笑了笑,很满足很幸福的样子。
      我感觉胃里的东西快涌到了嘴边,我连忙捂着嘴,装作肚子痛,跑向了工棚旁边的一个简易厕所。
      等我出来,发现周围基本上已没有了什么人。我很惊讶,问正在收拾厨具的师傅,他们说所有人都到工棚里睡觉去了。我说这么快?那师傅看了看我,没有说话。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正在酣睡,却突然听到了一片嘈杂声。我们起床,看到工地上已经又是忙碌的一片。
      这天,我一直都在默默地关注着昨天在我们旁边吃饭的那汉子。久了,他似乎也注意到了我的目光。吃晚饭时,他走到我的面前,说,要过河啊?我点了点头。他说,别担心,我们现在正在赶工,明天你们就一定能过去了。我问,你在这几年了?他笑了笑,说,铁路刚开工,我就在这里了!我听了,问,没回去过?他摇了摇头,说,工程要赶工,回什么家啊。我看了看他沧桑的脸,问,四十了吧?他笑了,说,四十?俺今年才三十二呢!我感觉自己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就有点不自在。他却把刚吃完饭的碗端起,对我说,兄弟,在高原上工作,最要紧的,就是活下去,其他的都不重要,年龄更是其次。然后他伸出舌头,把刚吃完的碗又舔了一遍。
 这天晚上,我躺在帐篷里怎么也睡不着。半夜时分,突然听到一阵喧哗。翻身起床,工棚里好像出了什么事,只见一群人正围在一个棚子外面,一个医生模样的人正在中央对一个人实施着抢救。我上前,看到被抢救的却是那汉子。他的脸色在微弱的光亮下显得惨白惨白的。过了一会儿,医生停了下来,无奈地摊了摊手。
 人群中发出了一声轻微的“噢”声,仿佛怕惊扰了这夜晚的宁静。
 我怔怔地看到汉子躺在床上的身体。与汉子同住一屋的人说,半夜里突然听到汉子发出了一声“啊”的声音,大家连忙起来,就发觉汉子已经快不行了。
 几个人进来,把汉子的身体用一张白布盖上,然后抬了出去。我发现,所有在场的人,虽然悲痛,但却都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冷静。我有点诧异,悄悄问了旁边的一个人。那人说,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上个月,我们的一个兄弟,头一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再也叫不醒了。
 我的鼻子一酸。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狼吞虎咽地吃饭了,也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以极快的速度吃完然后就进工棚去睡觉了。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如那汉子所说的两个字啊。那两个字就是:“活着!”
 有一本书的书名叫《活着》,人的一生,其实也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只有活着,才有机会翻开后面的一页。在青藏铁路通车后,有关方面统计,总共有愈四百名施工人员最终长眠在了高原上,他们都没有机会,再翻开本属于自己的那一页了。而青藏铁路的最终运行,其实也是为了延续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为了让他们每个人的灵魂都能“活着”!
 第二天,我们过了河。在过河时,望着工地上仍是一派繁忙的情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