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无论到了哪一个阶段,读书都是不能少的。年轻的时候喜欢读情感文学类的书籍,那时的人生也总是那么富有诗意,那么浪漫而多忧、温馨而充满希冀。中年之后也许是沧桑历尽,磨砺良多,读书的内容也和年轻的时候大不一样了,少了些花前月下的嗟叹和伤感而多了些对人生的警醒和启迪。也许是现在的空闲时间多了,对人生的回忆也多了的缘故,反而更加喜欢读些传统的文学作品了。看着那些先人们曾经说过的话,对照自己走过路和经历过的那些事,真能让你恍然大悟,心境也在读书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那天在书市看到一本《素书》,读了觉得很不错,谈谈感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素书》原文并不长,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词句也不十分难懂,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异常丰富、深邃。表面上看,素书是为从政者如何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把握道德谋略的关系而写的,其实仔细读来并不尽然,书中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的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位及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说到《素书》不得不提到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隐士。说它特殊,首先是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性。其实二十五史的每一部都专辟了一章叫:“隐逸”。这类人物虽名为隐士,深居山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其实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但又从不直接出面干预,只是从旁和通过朋友,或派出学生相助。帮助别人成功后,就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影了。比如鬼谷子,比如王通以及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几个装疯卖傻的道人,等等。
将《素书》和《三略》传给张良的黄石公,其实也是这样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神秘的人物。黄石公很有点象鬼谷子,他预见到秦将亡,汉将兴,想物色一个代理人替他出山辅佐刘邦打天下。黄石公选中张良经过一系列既是考验也是上课的折辱,验证张良确可担此重任才将《素书》和《三略》给了他,也是把“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法宝传给了张良并告诉他:忍着点,才有好处!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张良靠这部《素书》兴刘灭项,功成身退,完全得益于一个“忍”字。
《素书》通篇离不开“三忍”这个核心思想。“三忍”一曰容忍,二曰隐忍,三曰不忍。
在我理解,容忍者,胸怀气量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海洋般的胸怀,就不可能拥有天下。
隐忍者,隐而不发也。在时不至,运不到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耐性忍下去,再忍下去。同时积蓄力量修德聚贤,等候时机。
不忍者,非常人所能忍也,大义灭亲之忍也,消灭政敌决不手软之忍也……如李世民之于胞兄李建成,诸葛亮之于马谡等等。
读《素书》之后,对第三章,求人之志章:“志不可以妄求”,第五章,遵义章:“遵而行之者义也”,感觉真是受益匪浅。
“志不可以妄求”说的是,志之于人,犹如信仰之于人生。人的一生随时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调整、加强着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对古今风云际会、人生沉浮荣辱给予高屋建瓴般的哲学蒸馏后,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的语重心长的告诫,而且一正一反,既有危难时的慈航指迷,也有得志时的暮鼓晨钟。
“遵而行之者义也”说的是,义与利之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还将会越来越激烈的争斗下去。见利忘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抉择不但时时在撕裂着人性,也在撕裂着人类,遵义章中例举了四十六种灾祸,在现实社会中仍触目皆是,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义的、丑恶的或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专政的手段固然需要,但是从道义的角度出发消除心魔才是根本。
祖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正如百家讲坛主讲“论语”的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当今我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用寥寥数语明示过我们了。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读了,是否领悟了,是否去实践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