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学是一首歌

(2011-11-30 13:45:16)
标签:

秦皇岛市

让我们荡起双浆

恰同学少年

时尚

教育

分类: 回忆

有个在学校毕业40年以后,仍以班集体面目活跃在社会上的同学群体。这个同学群体有班委会召集组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了一套联谊活动的章程、制度,编辑印制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班刊。他们从组织同学聚会、集体旅游,到慰问老师;从探望患病同学、建立送温暖基金,到资助困难同学。他们用人间纯洁的同学情,打造出一种新型的同学文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个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校毕业班中之少见的同学群体,就是秦皇岛市第一中学67届初二丙班。

同学是一种缘。人与人的相遇是浩瀚宇宙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缘分”。在60年代初,市一中是省重中学,是全市的最高学府。当时他们把考入一中看作是一种缘分,把能编入初二丙班也看作是一种缘分。从学生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学号,是学生在校时班内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码,每个学号就是一名同学的别名和代号。40年过去了,许多人可能会忘记同学之间的学号。然而,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学号仍记忆犹新,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说到学号,就会联想起校园里许多留恋于心中的往事。如今,他们把参加每次同学联谊会,也看作是一种缘分。一次,这个班在市益华大厦举行同学联谊会。为了与同学们相聚,在抚宁浅野水泥有限公司的尉秀涵特意请假驱车赶来,因工伤骨盆骨折刚愈的牛志杰提前一个小时,一瘸一拐地走来,正在发烧的温纪元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坐出租车前来,正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母则星通过打电话向家乡的同学们表示慰问﹍﹍。到会的44名同学在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旋律中,彼此打着招呼,亲切握手、拥抱,畅谈叙旧,阵阵欢声笑语在大厅上空久久不愿离去。

同学是一座桥。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以后,这个班的同学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上工作。尽管有隔行如隔山之说,但是这个班在热心同学朱大友、王金锁、牛永泽等召集组成员的策划下,于1996年创办了班刊——《初二丙英》。班刊就象一座桥梁和纽带,把全班同学紧密的凝聚在一起。当初,他们通过开展一个以“记叙校园生活,抒发人生感念”为题的征文活动,促使他们创办了班刊。从此,这个班刊就成为全班同学学习探讨,情感交流,信息沟通的心灵窗口和友谊纽带。班刊每年编辑印制一期,他们在经受稿件匮乏,资金无由的尴尬之后,克服各种困难,使班刊从当初的10多页发展到今天的40多页。刊物的体裁不断增加,现已涉及到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摄影、篆刻、书法、绘画等。刊物的栏目也逐步丰富,现有编辑之声、记忆珍藏、青青草地、他山之石、人生感悟、健康驿站、退休生活、文艺园地、艺术之苑、本刊传真等。稿源和读者从本班延伸到邻班、校友乃至社会各界。他们运用班刊这个载体,抒发朴素的师生友情,试图打造出一种新型的同学文化,大力弘扬纯真的人间真情。

同学是一本书。悠悠峥嵘岁月,像似一本书。昔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今天,同学们展翅高飞,各自有了自己的天地,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同学们的人生经历可以写成一部厚重的纪实文学。在这部书中,有辉煌、有平淡;有成功、有挫折;有喜悦、也有忧怨。同学们在人生业绩上各有建树。有的当工人忘我工作,有的当教师教书育人,有的当医生救死扶伤,有的服兵役当兵保卫祖国,有的在企、事业单位做领导工作,其中不乏市级领导干部﹍﹍。虽然,遭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影响了学业。但是,大多数同学坚持在岗自学成才,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毕生的力量。每次同学聚会,大家以珍惜人生价值为主旋律,交流探索追寻人生真谛这个永恒不朽的主题。通过相互娓娓诉说自己对人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面对面地进行心灵的交融,慢慢地品味陈酿美酒的醇香。他们的新共同心声是:岁月如流,青春是一列单程火车,不能返回也没有驿站。晨钟暮鼓,催促他们的是继续扬起远航的风帆。只有这样,一生一世才能永不言悔。

同学是一首歌。每次聚会同学们唱起《友谊地久天长》歌曲时,都不禁想起同窗伴学,朝夕共处的同学情谊。同学关系是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互相信赖、互相团结的关系,它是人世间一切人与人关系中最朴素、最纯洁、最高尚的关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现在,大多数同学已到花甲之年,除少数同学在岗工作外,大多数同学已经内退,甚至正式办理了退休。有的担负起照看孙儿的家务,有的染病在身,终日同疾病做顽强的斗争,还有两位同学不幸离开人世。为了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在班委会召集组的倡议下,全班开展了同学互助活动。全班同学多次捐款,建立两千多元的送温暖基金,每年春节把班集体的温暖送到困难同学的心坎上。几年来,他们10多次在老师生日和教师节,把鲜花和慰问品送到班主任金鸿儒、申宝华等老师的家中。他们先后30多次组织参加同学子女的结婚庆典,20多次探望患病、住院的同学,10多次资助困难同学。同学吴桂华的丈夫早逝,下岗在家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尽管同学们多次资助她,家境仍很困难,在儿子结婚前她终日犯愁。全班同学得知后热情地赶来帮助她操办,把她儿子的婚礼办的既隆重又热烈。同学刘新有因患肺癌住院后,他最想见到的就是班里的同学。当同学们多次带着慰问品赶到病床前看望他时,他及家人都激动的流下了热泪。去年,刘新有不幸病逝后,同学们又把1200元慰问金送到他家中。

这个班的同学就是这样用炽热的真诚,述说着团结友爱,述说着久而弥笃的同学情。

刊载于200745日《秦皇岛日报》B3

同学是一首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