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松挺立五峰山

(2011-06-06 10:06:33)
标签:

秦皇岛昌黎

五峰山

集邮

教育

收藏

分类: 邮苑

    昌黎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角,殷商时代为孤竹国,春秋战国时归幽燕,秦汉分别属辽西郡、桑县。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始称昌黎。其名取“黎民百姓昌盛兴旺”之意。古代留下秦皇汉武东巡至此的记载,更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近代以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旧址而闻名。

    五峰山是碣石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昌黎县城北6公里处。五峰山是昌黎最高的山,它由五座峻峭挺拔的山峰列成半环状。山势如孔雀开屏,人们将这景致称为“五峰开屏”。远望若诸友挽臂,近视如五指伸天。其实,五峰山的最高峰只有海拔507米,无法同全国众多的山峰相比。然而,在人民的心目中,五峰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单位组织的一次党员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我来到了五峰山。当我穿过片片苍松翠柏,走近五峰山的时候,第一眼就能瞻仰到五峰山前界石岭上耸立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全身汉白玉的塑像。在五峰山前的土山半山腰,便见一座由多块花岗岩构成的石制门标横在路边,上有“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的字样。见图1 J.164《李大钊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首日实寄封。封上纪念邮票(2—1)李大钊像。青松挺立五峰山

    李大钊,河北省乐亭县人。1913年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先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新青年》杂志编辑,成为当时传播新文化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他还组织领导 “五四”运动,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见图2 J.37纪念邮票。青松挺立五峰山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李大钊在1908—1924年曾经先后7次居住在五峰山上的韩文公祠里,从事革命理论的研究工作。韩文公祠座落在五峰山北峰平斗峰的半山腰,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山海关督师兵部侍郎范志完为纪念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而建。韩愈(768—824)河南省孟州人。自谓群望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史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提倡散文,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等。见图3 J.92《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4—3)韩愈。青松挺立五峰山古祠虽能避风雨,但因年久失修,居住条件简陋。1919年夏,李大钊带着长子李葆华住在这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作,这是中国最早、最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他还写出“寄自昌黎五峰”的公开信《再论问题与主义》,批驳胡适在其《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中提出的错误观点,公开声明他是喜欢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表明自己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态度。见图4 纪98《马克思诞生145周年》(3-3)马克思与恩克斯青松挺立五峰山五峰山,他还创作了赞美自然景色的《五峰游记》等诗篇,抒发思想情感和记叙山居生活的乐趣。1919年8月,他在《新生活》发表《五峰游记》时用的“孤松”笔名,就是取意于五峰山顶上生长出的一棵傲霜斗雪的孤松。那棵松树长在山顶峭岩的石缝中,数百年来傲然挺立于众山之巅。寓意无产阶级革命者无论在任何艰苦的环境里,都要像松树那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1924年5月,李大钊被北洋政府通缉,扮成商人乘夜车直奔韩文公祠避难。后接到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通知,便化装离去。这是他最后一次惊险传奇的五峰山之行。

    1927年4月,李大钊不幸被北洋政府逮捕,英勇就义。走向绞刑架的李大钊,神态自若,大义凛然,激情地发表最后的讲演。见图1封上纪念邮票(2—2)大义凛然。他说:“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见图5纪104《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2青松挺立五峰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今年是李大钊同志诞生121周年,五峰山也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岁月,但它却与李大钊的名字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五峰山是李大钊生前最喜爱的名山胜境,是他借以躲避反动军警追捕,从事革命活动的阵地,是李大钊的第二故乡。如今,通往五峰山的盘山公路已经修通,韩文公祠整修一新,李大钊革命旧址陈列馆供人凭吊与瞻仰。每年清明时节,更是人如潮海。高4米的李大钊汉白玉全身雕塑高耸挺拔,塑像雍容敦厚,诩诩如生。李大钊眼眸深邃,目光坚毅,神情端正,遥望远方,犹如一棵青松永远挺立在五峰山上。见图6作者在昌黎五峰山.青松挺立五峰山
                                (刊载于2011年第1期 <秦皇岛集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