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人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综述(二)

(2007-05-28 15:50:30)
分类: 原创天地
 

(二)中国的人际关系理论

①儒家的人际关系理论。儒家文化中蕴含着迥异于西方的、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它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整合手段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仁爱”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儒家的“仁”不只是人们处理血缘亲属间关系的根本准则,也是处理社会上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准则。“礼”是整合人际关系的手段,体现出中国是“礼仪之邦”。

②庄子的人际关系理论。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绝望和对儒家人际关系主张的拒斥,使庄子由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关注转向对理想态人际关系的探求。庄子主张,“道”是理想人际关系的核心;“无我”是开展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个体精神之自由与人我关系之和谐的统一是人际关系追求的目标。庄子的人际关系思想对时人思考和确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思想理念富有教益。1“道”是理想人际关系的核心。“道”是庄子学说最重要的概念,在庄子思想里,“道”被着重用于传达特定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现象界诸如分与合、成与毁等种种具体存在纷繁复杂且相互对立,由此生起各式各样的价值判断,开启好恶爱憎的情感激荡,道则使人们去除附加于事物上的意义和价值的区隔,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价值评判进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的彻底觉悟,从而产生“万物皆一”的博大的心境,获得开放的心灵天地。2“无我”是开展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道让人能置身于最优的人际态,赖于道的境界予人以“无我”心境。人际存在是人际关系出现的前提,在庄子眼里,人际存在和交往的主体不外有道者和无道者这两类人。后者拘执于形躯之我因而未达于道;前者是达到“无我”境界的得道者,他们超越形躯之限,“游心于寰宇之外”(《大宗师》陈玄英疏)3个体精神之自由与人我关系之和谐的统一是人际关系追求的目标。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庄子思想的主旨,个体精神自由,首要在个体的“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冥”,若仅就此而言,庄子是不必对人际问题有更多的思虑的。

根据以上人际关系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侧重于学理性的,注重强调人际交往的各种影响因素及人际交往的过程,比如符号互动论和场合理论注重于交往中对于符号和场景的识别与判断,然后调整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自我呈现理论则强调在交往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别人的行为与反映,以便于他自己的判断和决策。T组理论则强调交往过程中的角色的定位以及情感的升华过程。这些理论都过分强调交往中人的主观动机与愿望,纯粹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人际交往,是自私的表现。而交换论强调交往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资源交换,这个理论把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系,以及无私的奉献行为,贬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人际关系侧重与强调人际交往中个人的责任,比如儒家提出的“仁”与“礼”等都是强调个人的责任。而道家更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超脱,要达到“忘我”的境界。相比之下,儒家的人际关系理论倾向于入世,而道家的人际关系理论更加倾向于出世。

六 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P.Fiske提出了如下人际关系模式:1.共享,团体成员共享感情与规范,不分彼此。2.权威排序,根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的权威与顺次关系。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于与受益的比例。

(二)米尔斯认为人际关系的类型可以分为:1.交换关系,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2.共享关系,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期望对方作出对等的回报。

(三)雷维奇通过对1000对夫妇研究指出:1.主从型2.合作型3.竞争型4.主从—竞争型5.主从-合作型6.合作-竞争型7.主从—合作竞争型8.不规则型

(四)国内学者杨国枢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了如下的人际关系模型:1.家人关系,双方讲责任,不在乎对方是否回报。2.熟人关系,双方讲人情3.生人关系,双方讲利害。

(五)黄光国则认为如下的划分更能体现中国的现状:1.情感性关系,存在于亲人,亲密朋友之间的一种稳定的关系,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归属感方面的需求。2.工具性关系,存在于陌生人之间,这种关系作为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和工具。3.混合性关系,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不深,其在是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双方预期将来有进一步的交往。

(六)阎云翔从人际关系平面提出了人际关系的模型:1.核心区,由家庭成员构成,包括姻亲与族亲。2.可靠区域,由好友组成。3.有效区域,由亲友组成,人数多具有开放性。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的模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结论。国外的学者的划分更多的是在一种综观的层次的划分。情感性,表意性的人际关系模型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要,它讲求的是成员之间的共享、平等和互惠。理性型、工具性的人际关系模型是在社会世俗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诞生的新型人际关系模型,这样的人际关系追求效益和讲求利益的最大化,它往往引入市场、交换等现代概念。有比较现实的发展土壤。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型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中国的事情出发来进行探讨。在中国这个既非社会本为,也非个人本为,而是关系本为的社会里,人际关系模型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很多的特色:首先,在以血缘为核心的人际交际模型中,正如费老所说的“差序格局”一样,人际关系的亲疏是以几为中心向外推移的,中心紧密,外部松散,中心所提供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满足,因而形成了一种稳定和坚固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成为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的划分你我的边界。其次,熟人交际模型是紧靠核心区的中间层区域,在这一领域中,由朋友、同学、同事等组成的熟人圈层满足了人们的交换和工具的需要。当然,它也满足了某类社会情感的的需要。再次,边沿型人际关系模型在中国社会里更多体现的是冷漠和世态的炎凉。因为这是一层边缘的几乎够不着便的关系,因此在情感和工具方面都没有太大的作用(可以参见边燕杰的社会资本内容)。

七 新人际关系理论

目前,在中国研究新人际关系的理论只有一篇文章,发表在《教育管理探析》上面,作者是梦繁华,其观点如下:新人际关系(New-interpersonalrelationtheory)理论倡导者们对管理的影响始于50年代,并持续至今。这些理论以全员评估与咨询、监督训练和工作设计的形式进入英美的管理领域。新人际关系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的需求层次论”(1943)、道格拉斯·迈格雷格的“X理论和Y理论”(1960)、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1959)、瑞恩西斯·李克特的“系统4理论”(1967)、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的“管理方格图”(1964)、克瑞斯·阿格瑞斯的“目标一致性理论”(1964)以及保罗·赫西(PaulHersey)和肯尼斯·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1969)(关于新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见表)

这些理论均属新人际关系理论范畴,具有以下5个共同特征:1.视传统的、正规的组织设计为一套含有特殊心理学构想的技术。2.确信传统的、正规的组织模式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建议管理者用更合理的组织结构来代替它。3.为改善状况,提供技术组织处方。4.认为管理者应该相信他们的下属对工作的责任感。5.建议管理者应该允许下属参与、制定其工作计划。

八、总结

从以上文献看来,人际关系理论方面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和研究的深度都有了比较好把握。人际关系研究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出发,对人际关系微观、中观、宏观作了一些深入地阐释。传统的人际关系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社会的面前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人际关系的特征、结构模型、基础理论上。但是以上的研究显然是一个大杂烩,对比如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这样的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对分类没有公认的划分标准,对发展中的人际关系的变迁重视的程度不足等是我们今后研究需要努力突破的地方。

同时,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内容纷繁复杂,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其中,这使得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在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中国很多的理论有照搬西方的嫌疑,少有人从中国历史和现实提出一些本土化的人际关系理论,而只有一些应用研究和细枝末节的诠释。因此在吸收国外优秀理论,同时结合中国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生长出自己的,符合中国实情的理论是我们今后不断发展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