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社会 系统建设易 意识改善难
(2014-06-12 12:32:44)诚信社会 系统建设易 意识改善难
作者:杨光志
6月14日是信用记录关爱日。今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对外发布消息,本月13日起,将在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等主城5区共设立6个自助查询(代理)点,推出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业务,方便公众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有需求的市民,只需要携带个人二代身份证,就可以快速拿到自己的信用报告。(新闻链接)
http://cq.cqnews.net/html/2014-06/11/content_31022620.htm
自助查询系统的建立,再一次让我们感到,诚信社会的打造,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具体生动的细节,已渐行渐近。这也是从身份社会、人情社会,向契约社会、规则社会进步的必然。熟人社会在解构,宗法力量在弱化,靠什么来让人们守规矩,就靠诚信,而诚信,则由培育成熟,话语权对等,真正能体现公平正义的致密的法律体系来捍卫。
正如法国卢梭所著《社会契约论》的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也正如中国那句古话,“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自然人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接受各种契约框架的规范,(法律、道德、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实际上都属于契约的一种形式),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受公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政府,其职能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契约的有效履行。政府本身也是一组契约的组合。
卢梭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英国第一批公民坐“五月花号”轮船抵达美洲拓荒,在即将到达之时,船上人民达成一个契约,以便在美洲拓荒、安居时予以遵守。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例子是,美国独立战争完后,居然长时间没有人去“城头变换大王旗”,而是费时费力地先讨论出一部宪法,再来建国家,这种步骤让其规则意识从一开始便根植人心,履约自觉性相对较强。
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国,是从王权绝对权威性、唯一性的“家天下”走来,其人治主张与实践风行数千年,客观上也构成了当下法治社会的重大障碍,同时,也让我们的诚信社会打造的基础土壤培植,存在先天不足,诚信意识的观念改善举步维艰,管理方的“公信”与民众方的“诚信”都存在巨大障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当下,既要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改良干部作风,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又要大力呼吁全民都要培养社会诚信意识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领域,社会征信体系的约束力,现在还处于相对单向度的,在社会契约的订立上,普通人还不能真正以自由意志与平等权利参与,譬如某些垄断企业的霸王条款,还屡现于世,某些所谓格式合同,便是如此,举例来说,某些电信营运的服务便如此,套餐诱惑,广告植入,垃圾短信,收费不公,余额不退,尾数归零,高价漫游,订制陷阱……这一路走来,玩的是“大忽悠卖拐戏”,哪里有用户是上帝的感觉?
企业如此,政府亦然,如果政府失信于民,整个社会的诚信也无从谈起。要做到这一点,须得让服务人民的理念全面取代管束理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让百姓点灯,首先管住自己不放火。如此,则诚信社会建立有望,国家幸甚,人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