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 能否让学生向母校捐款
杨光志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这样的话,谁能想到出自一个大学校长的演讲?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5月24日《长江日报》)
校长李培根院士无疑是一个亲切风趣不摆架子的校长,一个思维观念甚至说话语句也与时俱进的潮人。根叔之谓,颇有类似当年“小平您好”横空出世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那种敢拍圣人肩、敢吊领袖膀的撒野般的表达亲近,有着浓重的草根狂欢意味,充分说明了学子对于师尊的深度情感认同。
但对于某个具体师尊的情感认同,是否能扩大到对于中国大学教育的情感认同呢?我的思绪忽然间飘向了某种极端。同时突发奇想地想问一句,“根叔,您能否让学生向母校捐款?”
我搜集了很多中国大学的资料,并且还分了类,一个一个文档占了很多KB,当我用查找键搜索“捐”字,以验证其学子对母校的情感认同度,我所获寥寥,当我将鼠标移到外国大学资料文档里,“捐赠”字样却屡现,自然,我也搜到了那则轰动一时的新闻——耶鲁大学的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这所学校的管理学院捐赠了8888888美元,其理由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
所以,我就想,根叔的临别演讲,无疑会对华中科大2010届的学子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但华中科大,是否改变了他的学子们的一生呢?拿捐款来测试——其一,大学是否给予了学子们驰骋职场所向披靡的“武艺”?其二,这种“武艺”能否为学子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社会换来真金白银?其三,这种真金白银积累到某种程度能否会换来学子对母校自觉的反哺?
我也曾在大学校门进出过,进校时,我看到已毕业学长在宿舍壁上的留言:“你选择此校,已死了一半,当你离开时,你将死无全尸!”让人毛骨悚然。网络上,留传着一则“学生留言大学生活实情”:内容包括三年费用在50000元以上、为了凑足学费和花销拼命在外面兼课、有一个进校开始爱出校便被踹的女朋友、教授拿着发黄的讲稿骗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客户与垄断公司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等等,如此爱恨交加的情绪,确实契合根叔的那句“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所以,让我借一首歌名矫情地来一句——千万次的问,根叔,你能让您的学生向母校捐款吗?你能回答“毕业即失业,读大学是否值得”这样的问题吗?
若不能,那你的精彩演讲也只是讨好了一种娱乐化的群体情绪而已,也只是对当下中国大学的乱象加进了“校长级”的自嘲而已,也只是给学生留下一个可亲老头的印象、一碗暂缓疲劳的心灵鸡汤以及愁肠百结、欲振翅却乏力、敢问路在何方的深刻《记忆》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