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居然有人主动辞职 如何解读
杨光志

民政部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主动请辞了,下属称其在官场孤独。对于他回到民间之举,有评价说,这不是“下海”,这是“上岸”。(6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民政部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的辞职,作为个案解读,只能说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人生价值实现路径的别样选择,甚至是一种道不同不相与谋的自我精神救赎,这道不同所指的道,只关情趣,无关政治信仰。同时,也不存在对他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有抱怨心理抵触情绪,他的回到民间的举动,不能说是功成名就的华丽转身,只是相对稀缺少见,而有可能引起某种过度解读,若对此抱以想当然的英雄义举的拨高,甚至借以作为体制攻讦的炮弹,则无疑失之偏颇。
他不是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觉得仕途无道、羞与为伍而与官场决裂,不是“老子不侍侯了”的愤而离席,而是对自己的能力评判与精神追求有相对清醒的认识,弃功名利禄而找自己的南山采自己的菊花去也。新闻中孤独一词,道不尽官场种种烦,非圈中人,不知道仕途许多愁,这是庙堂中人少有但必然也存在的一种情绪,尤其类似洗耳之许由及怕洗耳水脏了牛嘴的巢父那种精神洁癖者,一旦误入污淖不堪的官场,又何来快乐可言。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归隐文化传统消亡之后,在当下略显另类的一出“终南捷径”故事的现代版本,折射出当代文化人读书人仍然存在的某些“入仕”与“归隐”上的种种思想、道德追求的矛盾与无奈心理。想想“塞上长城空自许”的陆游,老年悲叹“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他其实是不想隐逸的,他一生只期待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遂愿。“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一闻道朝庭要其效劳,也会舍却“月亮”“酒杯”等好友,屁颠颠去上任。“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那是不得入仕的柳三变酸溜溜的牢骚话。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他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其发展路径本身有由政府转向民间的势头,这也是他弃官之举最特别的地方,难以为其他官员所模仿复制。
个别官员的主动离席,不足以声震这官本位日盛的当下世态,不足以促进我们呼吁的“精官减政”。我觉得我们需要在文化层面,当打压时下这种官贵民贱的畸型世态,在制度层面,也应作一定的改良,需要给政途更多的人生选项,以淡其恋栈之心,如此,离官场者无需落寞,甚至会在主动或被迫让出官位后,仍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欣慰,无失意之吁叹,惟得闲之释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