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疯子 亟盼国民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应保尽保

标签:
公共安全疯子国民精神病吴春喜榆次区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武疯子 亟盼国民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应保尽保
杨光志
晋中市榆次区吴春喜杀了妻子,竟说她是“飞走了”,原来,他是因为给儿子筹措结婚款困难,刺激引发了体内潜藏的精神病。而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参见本报??版)
在俗语里,我们叫他们为“武疯子”,这是精神病的一种,具有主动攻击意识,大约占整个精神病患者的三分之一。家庭越贫困,文化教育程度越低,就越易成为“武疯子”。这种“武疯子”,体内埋藏着他自己也无法“定时”的“炸弹”,不知会在什么时候,蹦出来爆炸,伤害他人与自身。
我们无奈地发现,对于这种“武疯子”,目前大都还是其家人在行使监护之责,而在广大贫困农村,这样的监护很可能是无力完成的,因为生活的困窘,这种监护成本太高昂,所以有时候,便会出现如晋中市榆次区吴春喜杀妻这种令人痛心的惨案。“武疯子”们在正常与失常间风雨飘摇地生存着,社会任由其自生自灭,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目前在这一块几乎是真空状态。
这种现状,对于公众安全来讲,是一种可知可感的恐怖,但这种恐怖,是可以预料也可以防备的,因为这种危险是确定的客观存在,并且只要调动一定的社会资源,便可以防备。而且这类人群,越发现得早,越及时控制、治疗,其危害性越小,其重返健康人群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若是放任不管,或者屡被社会歧视和缺乏关心所刺激,患者就会越发觉得该“先下手为强”,主动攻击他认为会对其不利的人。这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甚至妻儿老小、父母兄妹都可能成为他的“敌人”。在公众无法也无力防备时,惨案便会发生。而诸如新闻里所显示的防备措施呢:砌墙改门、唯恐被袭,那是怎样一种无奈的被动防备啊,而主动防备呢,却又是时常现于新闻的“镣铐锁身”、“猪圈关儿”等悲情故事。
这样的悲情故事越多,就越是整个国民神经难以承受之重。对于每一个个案,我们或许可以埋怨社会周遭的漠视,我们甚至还可以埋怨教育的高门槛,医院的高收费,治安力量的太脆弱,等等,但对于此类事件最终结的焦点,便是政府对国民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应保尽保责任缺失。毕竟,让每一个国民获得国家社会的关爱,让每一个国民,不用裸奔在风险中,是国家的责任。
对比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某些镜头:我们怀疑你无力承担监护之责,现在这个病人由社区专门的机构接管监护——我们国家基于国力现状,还远远做不到这一步。但我们欣慰地看到,我国的《精神卫生法》已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算是已蹒跚上路,我们期待这部法,能解决国民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应保尽保的民生期待。而目前最及时需解决的,是各级精神病医院,应强化其社会公益性,令其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积极主动、免费收治精神病患者,尤其是带有暴力倾向、对社会治安构成威胁的“武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