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上网“微服私访”该怎样访
杨光志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说,领导干部上网,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微服私访”。在网上,我们可以听到最基层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网民所议所提虽是个人意见,但来源于生活,出自于社会,代表着一个群体,不管是粗言、苦药,还是牢骚、怪话,只要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都能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11月23日《人民日报》)
诚如王金山所言,全面科学地认识网络,学会与网络打交道,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据媒体调查,目前尤其是青少年这一群体,有80%以上是从网络获取信息,而与之对应的,(据某省官员素质调查)则是官员一半左右还不会上网。这等于是说,一边是80%的“热望”,而另一边,则是50%的“漠视”。在这个意义上看官员上网“微服私访”,其实便是摒弃“漠视”,对接“热望”,利用网络平台来达到现代化高效行政的目的。
那么,官员上网“微服私访”该怎样访?笔者认为要注意三点。其一,摒弃利已思维,不作徒劳“控负”。某些领导由于对网络相对来说“不可控”特点的不了解,加上由来已久的享受“溢美”习惯,对于网络声音,就乐于选择性听取,对自己赞同、歌颂的,便爱听,对自己施政进行质疑(甚至不理性谩骂)的,便企图以自己的强势威权进行打压(质疑之初期)或救火(形成网络事件扩大蔓延后)。这种思维,体现在“没有网络多好”、“准备抓两个网民”、“记者管得太多”……等雷语中,在时下底层权利已有多途“补血”、社会公民意识已然勃兴的历史背景下,其效果已然是徒添笑料,甚至有可能将自己弄下课。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横山官煤勾结参股干部被停职、阜阳买官干部被免职、安徽霍邱“6亿元巨奖民企”被叫停、石首市委书记钟鸣因处置“617”事件不力丢官帽……
其二,访出真实舆情,推动依法行政。网络声音鱼龙混杂,具有群众性、开放性、参与性强的特点,而且网民以青年人居多,其一定的非理性肯定是存在的,那么,作有有责任引领与推动公民对于公共事务有序参与的官员来说,既要体恤民情、尊重民意,实现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念的理性回归,又要从容引领、自信施政,在事关民生的诸多事项中,可以预先求诸民意,高调介入,充分透明消弥误解,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实现官民正和博弈。
其三是改变领导腔,学会协商调。社会上官贵民贱之风,在网络上可以说已被彻底抛弃,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诸如BBS之类论坛,其大虾网民已具有某种区域意见领袖的效应,这种时候官员进入参与“微服私访”,反而是“新人”、“菜鸟”,若想与网民互动,并实施有效引领,则降低身段、平衡情绪、委婉表达甚至妥协诉求等,就应该是有别于现实中官员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实战招式”,你是“微服”,也就是身披马甲,自然没法展现官威,但你实际上又是一方辖地的责任官员,那么,你就得在必要时脱下马甲,恢复官员本来面目,与网民互动对话。所以,官员上网,就不得不作好心理准备,真正做到以“仆”对“主”,要具备容纳网络“暴力”的雅量气度,对网民合理诉求要认真听取、努力解决,对网民利国利
民的真知灼见要虚心借鉴、积极采纳,对实事求是公道善意的批评监督要坦诚接受、及时改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