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喊治安差公安局长为何委屈?
杨光志
调查显示6成网民认为治安差,“老百姓总觉得民警没干事”,在京培训的县级公安局长称“很委屈”。(2月27日《重庆晚报》)
之前的官方统计数据总是表明,治安不差,九成以上公众有安全感,现在出来的网络调查结果却是,六成网民认为治安很差,这评价的差异那么大,谁说了假话,笔者认为是官方统计,因为,官方的统计以“估计”著称,是小沈阳那种按需要定数据——“治安不差,这个可以有,”事实呢,却是“这个真没有。”事涉当地官员政绩的治安评价统计,官方就很可能说假话,说违心话。事实上呢,“缺乏安全感”已成为困扰绝大多数都市人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城市人安全感的保障体系,来自厚重的防盗门窗“武装到牙齿”的自我囚禁的穴居生活,来自不敢跟陌生人说话的谨小慎微,来自“中国人,你怎么不生气”的甘于忍辱负重的国民劣根性,跟我们了解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那种公权私权分得相当明确,且有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那种没有围墙也不怕别人践踏自己花园的私人住宅环境,那种召之即来的警务快速反应机制,那种来自法律与社会的全方位无所不在的“维权”体系……两相比较,中国人的安全感觉没有太多的幸福指数。
设身处地最大程度地替公安局长抱不平,公安局长觉得网友评治安很差,说民警没事干,与事实有出入,觉得委屈,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治安的理解,公安方面看重的是纯治安问题,所以投入力量应对“命案必破”之类,诸多小打小闹问题就被忽略了,而民众恰恰最看重这些;其二是结论分析方面,民众感觉会将所有的不爽归结为治安差,而公安统计破案的硬指标数据,且确实也累死累活了,自我感觉付出没有合理的评价。举例来说,多数公民确实没被盗抢,没被伤害,但今天吃点有毒食品,明天进商场遭遇欺诈,这些说不定全都会怨在警察头上,当然也不公平。
还有一种理解偏差在于,某类犯罪率的下降与社会进步并不同步,比如性暴力犯罪下降,对应的是红灯区的大行其道,淫乐有了近乎公开的渠道,强奸这类事就相对不多,这种以风气败坏道德沦丧换来的治安成果,警方或许会以为是成绩,而公众会认为这恰恰是恶果。
所以,公众凭感觉而对治安问题严重不满意,更准确,更值得公安部门警醒,怪纪检监察比较“关照”公安,怪媒体爱炒作,妖魔化公安形象,这是典型鸵鸟心理,不敢正视自已的问题。都是不正确的,人民警察为人民,有啥委屈的呢,比如抱怨媒体喜欢炒作负面,从重庆媒体来看,公安警察队伍出了英雄,比如这次的周鑫英雄,媒体也都不惜篇幅地报道,市民也能给予公允的评价,可以说,真有好形象,市民不会看不到,而形象差的,确实也会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要想重获信任就得靠自身努力,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切实让公众安全感获得质的提升,到太平盛世真的到来时,相信公安形象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227/n2624922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