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该拿副市长收入低说事
杨光志

日前,广州副市长甘新在媒体上自报收入称,曾经有江浙某位市的副市长问他月收入多少。他报出实数后,对方问:“这是不是以美元计的?”他透露,目前广州正在酝酿公务员涨工资一事,有可能人均涨幅1500元。同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政府会尽可能增加市民收入。(《南方都市报》7月15日)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80716/n258177703.shtml
一个经济强市的副市长为自身收入较低而发出的苦笑,也许会让百姓获得一些“做官也难”的理解,以及“尚有清官”的欣然。但是可惜,此则新闻对甘副市长的具体收入,并没有说出那个“很低”的数字。以坊间对官场收入的想像力,结合广东的经济现状,公众反而会对该新闻产生诸多质疑:首先,让官员晾晒收入何以如此难?副市长既抱怨收入低,不妨讲个数字来听听,让百姓见识一下可不可以?其次,官员的全部收入,就只是工资册上那个数字吗?当然不是。那些捆绑在职务上的住房医疗公车出行乃至吃喝拉撒一条龙福利如何算账?最后,像副市长级别的公职人员,应该享受多高的工薪收入,确实是一个值得论证的问题——但是这种论证是否应该更加透明?是否应走一走程序而不是仅仅由政府自己酝酿,自己操作?
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物价上涨,增加政府公务员的收入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作为工薪一族的公务员,其薪水与老百姓一样,也可能跑不赢CPI的涨幅,也可能难以抗拒家人突患重大疾病一类飞来横祸的打击——日前媒体披露的那个为儿治病上街乞讨的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民政局女副局长就是一个例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算没有任何传说中的灰色收入,一个政府官员按级别拿工资,其多年来的加薪调资也是按工资基数在调,越到级别高的官员,与下属的工资差距就拉得越大。因而在这个时候最该强调的,是在为公务员涨工资的同时,让所有的市民分享财政红利——其中包括那些遍布于广东各地的打工者。
笔者的意思是,无论是工资倍增计划也好,还是加大民生投入也好,政府在制定应对通胀压力财政计划的时候,应主要以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作为依据,而类似副市长级别的官员实际收入,最多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媒体在披露相关信息时,也别动不动拿官员的“生存压力”说事,否则难免给人造成错觉,好像一座城市的幸福标准,居然是建立在官员感受的基础上。至于官员自身,也应不断增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多思考思考:如何让百姓公平共享地方经济增长的实惠?
不过末了,笔者还是要为甘新副市长所称“广州市会在财力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同时增加市民收入”叫一声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