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胸怀全球重庆公民社会地球日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杨光志
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但这个全球140多个国家、数亿人参与的世界性环保纪念日,却在重庆度过了她寂寞的39岁生日,是日,全市210万志愿者集体失语。(《时代信报》4月23日)
“地球日”对于人类生存忧患、环保灾难的警醒意义,在其设立当初,就为发达国家所重视,但在她39岁生日之时,我们在重庆却没有听到看到市民应有的祝福与响应,这到底是地球的悲哀,还是重庆人的悲哀?这种不经意的忽视所彰显的,的确是公民环保意识的普遍缺失。
其实,如果光是整出点动静,这不难,只要官方一声令下,就可能会有红旗招展、人头攒动的效果,但要将一种观念根植人心,则不是一日之功。我们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尽管我们的生存环境已问题多多——无数马达鸣闹市,数行烟柱上青天,风吹草低只见到老鼠,搜遍陕西撵不出华南虎———但长期以来,我们中的很多人,长期受“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训导着,都只对自己有切肤之痛感的事感兴趣,尾气直接熏到我了,我可以吵架,但是对全球意义的环保隐患,却既无远虑,更无近忧,什么臭氧层有破洞之类,呵呵,离咱远着呢,用得着忙不迭去奔走呼号、筹资补救吗?用得着杞人忧天地对人类的生存处境发出终极追问吗?
而在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自觉的环保意识;为了捍卫自己赖以生存的河流天空大地,他们应该不屈不挠地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外来者——不论是企业、商业机构,还是其他什么力量对家园环境的破坏;更不要说是某些地方政府对公共环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了。可是在我们身边,一条条流经城市的河消失了、干涸了,成为死河、臭河、大阴沟,我们会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吗?我们会通过法律的、公民的、舆论的力量去制止这种对于地球生态的屠杀吗?我们会毕其一生的精力去与之抗争吗?答案是:不会。在这样的个案中,我们不会真的去扮演当事人的角色——当绝大多数市民都在环境破坏事件中置身事外的时候,我们距离一个健全的、有作为的公民社会,就很远很远。
因而,正如新闻里所显示的,重庆的绿色志愿者组织与美国民间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各有羡慕———他们羡慕我们可以由政府发起自上而下推动“节能减排”运动,我们羡慕人家的民间环保志愿者心中怀有自觉的责任感、使命感、牺牲精神。他们那种民间环保意识的强大,几乎是渗透血液、深入骨髓,另外还有其政府为之开道铺路、保驾护航的严格法律,也还是我们远远没有达到的境界。
“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当年这句话是解放世界上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兄弟的动员令,而今天,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赋予更多的环保意义,譬如,以更多民间的建言来推动政府环保政策的出台;与媒体加强联动,为环保案件的审理提供更好的法制环境;让更多普通人意识到自己与这颗受伤星球休戚与共的关系;爱惜地球家园,从自己脚下做起,从恢复你对环境破坏的“疼痛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