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 既已闻名何需改名
杨光志

连日来,重庆城区地名混乱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这种讨论也在网上激烈展开。有网友认为“磁器口”用了错别字,呼吁更改,但我市权威部门表示:老地名使用异形字一般不用更改,约定俗成“磁”不改“瓷”
。《重庆商报》9月25日

还历史真相之说法,理当支持,而笔者想表达的是,既已叫了磁器口,又何必再改回去,叫龙隐镇、叫瓷器口、或现在叫磁器口,其实都是历史真相;地名的以讹传讹现象举目皆是,造成的“错误”很多,比如,较场口之名,就有错字之嫌,全国历史城市中,叫校场口的地方不少,独有重庆,有个较场口,错字了吗,没必要深究;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在给一些地名题字时,还故意题错字的,这多在历史传承中视为佳话而不作更正,没人想到会去更改;而且中国文字一直在更新,很多地名自然由古体字、繁体字、通假字、谐音字……共同朝着简化字方向发展——只要约定俗成,只要民众认同,习惯了,就没有再更正的必要,反而因了这样的独有性,成为特色而让人记住不更好吗?

地名不承担规范文字的责任,它就是个符号,中国这一名字,被老外叫成“支那”(CHINA),更有人认为这有辱我泱泱中华威严,可即便如今中华文明“威加海内”,有些对中国极其友好的国际人士,依然是满口“CHINA”,也没见谁觉得十分不妥;驻马店,好小气啊,对得起这个大城市现状吗,没人想去改它;还有什么苏州吴中区的西山改金庭之类,都因其对地名这一历史符号的不尊重而几近胡闹。

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改名则意味着城市人文历史的埋没。在现代社会,地名具有唯一性的特点,频繁变更,不仅额外增加巨大的社会管理成本,如变更印章、各种证件等的花费,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工作量和经济成本都相当巨大,拿千年古镇磁器口而言,既已世界闻名,又何必自毁名号,得不偿失地反而去大大降低磁器口古镇的知名度。对地名的态度,主要应该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只要没有什么原则性的、政治上、有损公德的错误,即使经历史沿革,以讹传讹到不够准确,或者与现行的汉语规范标准不相符合,都应予以沿用,不得轻易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