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代课老师民办转正历史问题人性化 |
分类: 时事评论 |
代课老师转正 历史问题的人性化转身
杨光志
代课教师将退出我市历史舞台,市政府决定:采用招考方式,从代课教师中招聘8000名公办教师,所有招聘的公办教师将在9月份正式上岗。(《重庆日报》7月30日)
自教育部2006年发出对农村民办代课老师全部清退的强硬指令后,全国各地对此问题的应对态度迥异,对应于其他一些地方政府放任自流的不作为,或看似雷厉风行却冷酷无情的全部清退,重庆市政府体现出的是标本兼治的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操作办法——以让80%的代课教师转正,结束一个时代的印记,将“代课教师”这一历史名词淡出人们视线的收官之作,定格在8000教师的笑脸上,体现了一次人性化的转身。同时,这一做法,无疑也是重庆尝试城乡统筹改革试验中,让民办老师优先成为最先享受“农民变市民”这一流动趋势大格局的人群,显示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走向。
存在了几十年、拿超低工资、自觉或无奈地支撑在“老、少、边、山、穷”偏僻农村的“代课教师”,扮演的是承诺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政府教育最前线阵地的“麦田守望者”,是农村基层教育“雪中送炭”的脊梁,成为山区孩子人生梦想与希望的初始摇篮,为共和国的未来守护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的希望。他们付出甚多,却只区区每月几十到三两百元的“补助”,有的还是乡亲凑钱才勉强维持,有的经年数月拖欠不发,这还不算,还要在一次次身份认证的尴尬和历年“关、招、转、辞、退”的反复处理过程中倍受煎熬,在感受弃之若敝屣的无情中独立承受着体制转变的痛苦。
赚取了不少观众眼泪的《一个都不能少》所反映出来的民办教师生活的一个侧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代课老师的可爱与可贵,他们的价值,甚至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仅仅是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的历史贡献就已经是不可磨灭的。如果说,民办教师的出现是在广大农村未脱温饱的历史背景下,那么,随着农村人收入的增长,小康脚步的悄然到来,教育,当然也要求从看护型向有资格水准和质量保证的专业教育体制格局过渡,年老体弱,知识老化的民办教师退出历史舞台势所必然,吸纳80%代课教师转正,不是因为富了,每年高达两亿多的财政支出,缺口依然很大,但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号层面。
作为历史造成的问题的解决一种有序过渡策略,重庆地方政府没有将历史包袱与责任遗留一股脑儿踢给弱势的民办教师群体,而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不伤害代课教师的情感和利益为先决考量,——这不是赏赐,而是感恩,是结束民办教师忍辱负重悲情故事的来得太晚的“拨乱反正”,是对民办教师长期不公正待遇的微弱补偿。民办——由公办(官办)接手,顺应了乡情民心,彰显了一个责任政府应尽的义务。重庆的尝试也为全国尚存在农村的44.8万民办教师(2005年教育部统计数据)的生存前景给出了一个饱含温情的方向。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在执行政府这一揽子方案的过程中,对于80%与20%的比例掌握与取舍,要坚持择优录用原则,基层政府尤其要注意,将此方案所包含的精神与善意不折不扣地传达与执行,坚决打压以此作为新一轮权力寻租机会而假公济私的行为,让历史给与对历史作出贡献的人一个合理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