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摘类 |
光志味道
莲子不谢
俗话说:“看菜吃饭。”
既然看菜吃饭,那就味当其冲。没有味道,就没有胃口,就是龙肉熊掌也索然。读文学作品亦同,无趣无味,弃之一边。杨光志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我一般都读。为什么?有味道。
杨光志作品的味道,正如依山傍水的农家山庄那随意小炒,素朴、清爽、空灵,半嘴腌制的酸辣,半嘴带露的鲜香。是下饭的菜,不是城里酒楼显富摆阔的菜;城里的菜,是迎来送往的排场。
我不了解亦不熟悉现实生活中的杨光志,仅就赏其文,尝其味,平空勾勒一个杨光志——
一个听任性格、举止无羁、充满灵气的精怪文才。在他的血液里涌动着激情、诗意和狂放;在他的骨子里凝聚着高傲、悖逆和反证;在他的表现行为上,轻松自信的表皮内隐藏着莫名其妙的疑惑和无奈。这是算命先生臆造,也许错误。
这个判断,其实有依据。首先,他的作品贴近现实,直陈生活。描写的几乎都是市井闾巷的小人物,一个个活蹦烂跳,可近可亲,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其次,篇幅短小,情节单一。通常取生活截面展示,行云流水,明快洗练。再次,文笔流畅,珠玑映辉。幽默、调侃、风趣;朴实交织华丽,简单暗藏玄机。
最先留给我映象的,是《文水洲》上的小小说《赵老七》,情节简单却跌宕,语言洗练却优雅,整个作品构思得既轻灵又老到。一个精明过人的赵老七,死得有些苍凉,或许,这是天然归宿,只能是苍凉,最多只是时间问题。我怀疑,那两篇署名为“可士”的短评,亦出自光志之手。那短评,是集思想智慧之光和漂亮文采于一体的美文。我品尝到了一口风味独特的清亮清爽的小吃——葱花豆腐脑。赞叹,好手艺。
再后,尝了尝《十一月十九日•晴》,又一道好菜。有点像用大火急炒那爆蔫的大头菜,多加了些葱头,又淋了几滴醋,有点甜,有点酸,有点脆,有点绵,有点文,有点冲……篇幅不长,足可让人读半天。从那听话的人性的摩托熄火后,夜幕笼罩下的荒野里,就剩各怀心思的孤男寡女。此时,大亮和穆哥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细节,在野性的环境和文明的脸面一次次碰撞中,被描写得妙趣横生,有滋有味。
形形色色心态展现的《老同学聚会》,韬晦权诈中倒也不乏风趣幽默。小说中的“杨光志”,是不是还真有点生活中的影子?率真、幽默、孤傲,却又有些委琐。他虽不是主角,但因为他的存在,倒不在意了其它耀眼人物,只费力在情节中寻找“杨光志”。找着找着,一晃,嘿,小说完了。反正,这是一道风味纯正的农家菜——用苞谷糯米面做的杂辣子。黄灿灿的,油煎得焦焦的,两面有锅巴;一嚼,有点香和脆,味很正,就是辣子少些,不够辣;不过,很开胃,吃起爽。稍感不足便是,有些绵扯绵扯的,费牙。
《金明拣扣子》是败作,是厨子不经意用洗锅水做的汤,不能喝。那锅里是些什么?绝对是刚从菜园外拣回的一兜烂白菜,甚至不愿洗就直接放进锅里。纯粹一锅臭不可闻的烂白菜汤,还夹着洗锅水的糊臭。想扔筷子!既无文采,也无才气,其表达的无能和技巧的低劣,比故事本身更让人生厌,以致恶心。它不是文学作品,至少不应该是杨光志的作品。失望。
但愿光志弟别生气,别暴跳如雷。这仅我一家之言,胡诌。
光志才气的最显著特征,还在于天马行空的思维,跳跃而诡异的布局,优美而奇丽的文辞。这在他的小说中可信手拈来。如《赵老七》,“赵七嫂子也似有预感般突然出现在溪边,悲呼一声:‘你何苦呀?’便晕厥过去。”凭什么预感?可猜猜,机巧。因此,我说赵老七必然死得苍凉。
又如《十一月十九日•晴》。大亮回家后,“呆呆地沉浸于一种忧郁的情绪,良久,他才写上一句感慨:‘你这面被扯得稀烂的破旗,该去寻找一个有着樟脑味的箱底……’”全文结束;但惆怅的感慨,又似乎才开始。这看似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比喻,或许就是味道咸而蕴香、肥而不腻的盐菜肉,味儿最浓的地方,在碗底。
再如《老同学聚会》,“情感的种子被雨水浸透了,在同学聚会的特定时候,拱出了往事堆积的坚硬的稀粥,在寂寞中长一片新绿……”这全文揽要的诗一般的思绪和文字,如果真的写在诗上,就会给我神经病的感慨;但偶尔用在小说上,就像做粽粑掺进一点稻草灰,又好看又好吃。
总之,杨光志是一位才气四溢的文人,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做得一手可口好菜。他做的味道,就是我们常常不惜远行去农家吃饭的味道,就是我们寻找的开胃的味道。不信?请自己尝尝。
莲子不谢
俗话说:“看菜吃饭。”
既然看菜吃饭,那就味当其冲。没有味道,就没有胃口,就是龙肉熊掌也索然。读文学作品亦同,无趣无味,弃之一边。杨光志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我一般都读。为什么?有味道。
杨光志作品的味道,正如依山傍水的农家山庄那随意小炒,素朴、清爽、空灵,半嘴腌制的酸辣,半嘴带露的鲜香。是下饭的菜,不是城里酒楼显富摆阔的菜;城里的菜,是迎来送往的排场。
我不了解亦不熟悉现实生活中的杨光志,仅就赏其文,尝其味,平空勾勒一个杨光志——
一个听任性格、举止无羁、充满灵气的精怪文才。在他的血液里涌动着激情、诗意和狂放;在他的骨子里凝聚着高傲、悖逆和反证;在他的表现行为上,轻松自信的表皮内隐藏着莫名其妙的疑惑和无奈。这是算命先生臆造,也许错误。
这个判断,其实有依据。首先,他的作品贴近现实,直陈生活。描写的几乎都是市井闾巷的小人物,一个个活蹦烂跳,可近可亲,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其次,篇幅短小,情节单一。通常取生活截面展示,行云流水,明快洗练。再次,文笔流畅,珠玑映辉。幽默、调侃、风趣;朴实交织华丽,简单暗藏玄机。
最先留给我映象的,是《文水洲》上的小小说《赵老七》,情节简单却跌宕,语言洗练却优雅,整个作品构思得既轻灵又老到。一个精明过人的赵老七,死得有些苍凉,或许,这是天然归宿,只能是苍凉,最多只是时间问题。我怀疑,那两篇署名为“可士”的短评,亦出自光志之手。那短评,是集思想智慧之光和漂亮文采于一体的美文。我品尝到了一口风味独特的清亮清爽的小吃——葱花豆腐脑。赞叹,好手艺。
再后,尝了尝《十一月十九日•晴》,又一道好菜。有点像用大火急炒那爆蔫的大头菜,多加了些葱头,又淋了几滴醋,有点甜,有点酸,有点脆,有点绵,有点文,有点冲……篇幅不长,足可让人读半天。从那听话的人性的摩托熄火后,夜幕笼罩下的荒野里,就剩各怀心思的孤男寡女。此时,大亮和穆哥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细节,在野性的环境和文明的脸面一次次碰撞中,被描写得妙趣横生,有滋有味。
形形色色心态展现的《老同学聚会》,韬晦权诈中倒也不乏风趣幽默。小说中的“杨光志”,是不是还真有点生活中的影子?率真、幽默、孤傲,却又有些委琐。他虽不是主角,但因为他的存在,倒不在意了其它耀眼人物,只费力在情节中寻找“杨光志”。找着找着,一晃,嘿,小说完了。反正,这是一道风味纯正的农家菜——用苞谷糯米面做的杂辣子。黄灿灿的,油煎得焦焦的,两面有锅巴;一嚼,有点香和脆,味很正,就是辣子少些,不够辣;不过,很开胃,吃起爽。稍感不足便是,有些绵扯绵扯的,费牙。
《金明拣扣子》是败作,是厨子不经意用洗锅水做的汤,不能喝。那锅里是些什么?绝对是刚从菜园外拣回的一兜烂白菜,甚至不愿洗就直接放进锅里。纯粹一锅臭不可闻的烂白菜汤,还夹着洗锅水的糊臭。想扔筷子!既无文采,也无才气,其表达的无能和技巧的低劣,比故事本身更让人生厌,以致恶心。它不是文学作品,至少不应该是杨光志的作品。失望。
但愿光志弟别生气,别暴跳如雷。这仅我一家之言,胡诌。
光志才气的最显著特征,还在于天马行空的思维,跳跃而诡异的布局,优美而奇丽的文辞。这在他的小说中可信手拈来。如《赵老七》,“赵七嫂子也似有预感般突然出现在溪边,悲呼一声:‘你何苦呀?’便晕厥过去。”凭什么预感?可猜猜,机巧。因此,我说赵老七必然死得苍凉。
又如《十一月十九日•晴》。大亮回家后,“呆呆地沉浸于一种忧郁的情绪,良久,他才写上一句感慨:‘你这面被扯得稀烂的破旗,该去寻找一个有着樟脑味的箱底……’”全文结束;但惆怅的感慨,又似乎才开始。这看似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比喻,或许就是味道咸而蕴香、肥而不腻的盐菜肉,味儿最浓的地方,在碗底。
再如《老同学聚会》,“情感的种子被雨水浸透了,在同学聚会的特定时候,拱出了往事堆积的坚硬的稀粥,在寂寞中长一片新绿……”这全文揽要的诗一般的思绪和文字,如果真的写在诗上,就会给我神经病的感慨;但偶尔用在小说上,就像做粽粑掺进一点稻草灰,又好看又好吃。
总之,杨光志是一位才气四溢的文人,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做得一手可口好菜。他做的味道,就是我们常常不惜远行去农家吃饭的味道,就是我们寻找的开胃的味道。不信?请自己尝尝。
后一篇:静如处子做SOHO动若脱兔做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