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别样之深感

(2009-06-01 21:02:51)
标签:

苏轼

江城子

文化

分类: 个人感悟

 江   城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伟大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背景
   作者填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1075年)为止,正好整整十年。
   释文意
  
这是一阙亘绝千古的悼亡词,更是一阕旷绝万代的抨击现实社会的寓意词。从古到今,每一个千古佳作都不单单是以文笔华丽和词汇优美来得以流传,大多冠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生万象的深刻描画而让其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作者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但也藏而不露的对他工作的艰难开展和当时社会的种种失望给予严厉而深刻的批判。所以我说,这不只是一阕怀亲词,更是一阕抨击时政的子弹
   【译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人世间相距最为遥远的莫过于生与死,莫过于阴阳两隔,作者一句寥寥的数词“十年”却强烈的道出多少个思念的日日夜夜,“两茫茫”,互相不知道对方的一切,互相都没有对方的消息和音讯。对于作者来说,心里永远觉得爱妻虽已亡故,但也是有感觉的,不单单是他在思念亡妻,而是真切的表达出亡妻也似乎对作者心有牵挂。这种将爱与思念扩大到生死不能阻拦的境地,反映出作者与亡妻曾经的感情是多么的亲密和谐。同时作者也透露出自己在茫茫人海受到的种种不顺和艰难,没有了妻子的解劝和宽慰是何等的孤独无助。因为作者当时正是仕途艰难不得重用之时。“不思量,自难忘”,不必思量,没有必要认真的去想,已经是很难忘记了,如果认真的投入的去思念妻子那又是何等悲怆的心境?这一句表达出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妻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言不由衷自觉不自觉的想起妻子。反映出作者对亡妻耿耿于心的绵绵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于亡妻的坟墓相距千里,不能前去共话凄凉,表达出作者正远离家乡,身处异地。既表达出作者无法为亡妻竖一柱香的埋怨心理,也流露出作者厌恶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希望回到故乡,希望能在妻子的坟前述说自己的凄凉与伤感。而作者于此也反衬出孤独而凄凉的亡妻也没有能求得丈夫在坟前听听她的孤独和凄凉。这一句进一步反映出作者与亡妻恩爱有加的感情和不能互相照顾的悲伤。“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纵然我们现在相逢,面对“尘满面,鬓如霜”的作者妻子也无法认出这就是她曾经的丈夫,因为十年的艰难生活已经让丈夫“尘满面,鬓如霜”,此尘并非简单的灰尘,并指人世间的污浊之尘、官场仕途的黑暗之尘已经掩盖了作者曾经气宇轩昂的志向和愿望,不但让形象失去了本来面目,连心志也受到的极大的打击,这一句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让作者失去了任何的信心和勇气,心中想:我如此抱负、如此胸怀、如此文韬武略而受排挤,一直无法尽情的去施展,好没有意思,还不如去见你的好,可是如果我见到你,面对尘灰满面,两鬓斑白的我你还能认得出来吗?当一个人对某种现象失去信心,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他最亲最近的人,无论是诉苦还是求得一丝的安慰,抑或是发泄心中的怨气,都会选择和自己极为要好的人。作者于此时并非真的梦到自己心爱的妻子,而是借梦抒情,喻情于梦,面对周围一大堆活着的人而无法让自己的志向得以认可,无法让自己的心志得意实现,于是转而向亡妻倾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晚上一个小梦让自己忽然就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妻子正在梳妆,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触景生情,好像又看见妻子坐在窗前梳妆,另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在妻子心目中的重要:丈夫回来的,我要好好的打扮一番迎接丈夫,流露出作者在妻子心目中的无比重要和深深的爱。于此,作者反衬出现在生活中自己不得别人特别是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举步维艰,处处不得志的黯然心理。“相顾无语,唯有泪千行”。四目相对,无语表达思念和牵挂的心情,唯有让眼泪无声的滑落于尘埃间。“此时无声胜有声”,恩爱无比的夫妻,有什么能比得上深深的理解和无声的领会呢?有什么话能说得比心理明镜一般的清楚呢?有什么能比得上一个眼神的投递呢?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和亡妻是何等的心灵相通,何等的恩爱温馨。“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以此一句结尾,表达出自己象这样的思念和牵挂将伴随一生,这一个年年已经包含了作者于生的心情主调:月夜独坐山岗,一壶冷酒,一幕黑暗,心情寂寥的思念亡妻。此言此语还能用什么来掩饰作者的悲哀?我不知道具体到当时的社会是以怎么样方式继续发展的,这一句,作者不单是说出他以后一直会这样绵密的思念亡妻,更潜藏着对当前社会希望的一种心痛!作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文学家,难道此后的余生仅仅是以亡妻的悲哀心理来做主要基调?我看绝不会。作者是对当前社会看不到亮点而“年年肠断”,是对当前社会失去信心的一种预言和哀怨。
    所以,多少年来我始终可以信口拈来这阙词,不是单单觉得作者是一个有情有意的好丈夫,更赞叹的是作者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男儿。只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又不能直接了当的和权势说:你们这样下去马上就要完蛋了,你们不听我的意见,不采纳我的建议,是错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要亡国的!如果这样说出来,作者就一定会被处死或囚禁,或者得到别的残酷对待。
    当然我联想到今天的男人,不要说追忆亡妻了,和妻子每天生活在一起的还要想方施法欺瞒背叛呢,去世了才不追忆呢。看看二奶有多少?什么这情人那情夫,动辄包养,还要逼宫,还要暗杀挡道者,真是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端午情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