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重阳节,想起了瑞典的老人之家

(2011-01-07 11:13:17)
标签:

转载

(整理书橱,翻出了这篇当年(87-06-05)在瑞典哥德堡时写的文章,当时寄给了一家杂志发表,好像是《海外文摘》?记不清了。时隔二十几年,瑞典的老年之家有什么变化?上网去查,也没有更多的资料。重阳节到了,把这篇旧文章重新放进了博客,祝福今天老年人、还有明天、后天以及未来的老人们晚年幸福快乐!)

 

   勃约克隆德夫人的丈夫去世了,唯一的女儿也早就组织了自己的家庭。尽管她年过八旬,孤身一人,还是不愿住进女儿家。因此,她选择了老人之家

 

   在这里,她拥有自己的一套住房,虽然加起来不到40平方米,但设计合理巧妙,卧室、客厅、开放式厨房、浴室,甚至还有一间储藏室,温馨而安宁,并无拥挤之感。走进勃约克隆德夫人的这个“新家”,开门是客厅,迎面的窗下是一张双人沙发,对面是电视机,正午的阳光透过白色的镂空窗帘,照在郁郁葱葱的盆栽棕榈上;一扇玻璃门通向阳台,从那里可以俯瞰哥德堡全城;卧室里有一张宽大的单人床,靠床是精致的梳妆台,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像框:有她与丈夫的合影,有女儿一家的全家福,有两个小外孙嬉戏欢闹的身姿。一切都布置得既舒适又雅致,和普通的瑞典中产人家没什么两样。

 

    在“迪克松老人之家”,像这样的单人套房共有80间,还有10套是双人房,住在这里的老人中,最小的73岁,最大的103岁。勃约克隆德夫人在这个老年人的世界中,只能算是中年人了。

 

   瑞典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在这个仅有830万人口的国家里,16.4%的人口超过65岁,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0多万。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瑞典的老年人很少与子女同住。有一部分就住在“老人之家”。 勃约克隆德夫人所在的“迪克松老人之家”就是其中的一所。启用于七十年代。

 

   从外表看,这座呈“工”字型的两层建筑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是走进去,你就会发现,这里不啻是一个小型的住宅社区。商店、餐厅、医疗诊所、图书馆、美容美发厅、健身中心无所不有,甚至还有在外面鲜见的织布间、木工房。所有的设施都考虑到老人的方便。例如,卫生间的马桶两侧都有扶手,走廊里广告栏里花花绿绿的海报通知旁,悬挂着放大镜,房间的门明显的宽大,以便轮椅的出入。房间里安装了呼唤电铃,老人可以随时召唤服务人员,这种电铃也安装在走廊里,一部分是在靠近地板的墙脚,一旦老人不慎摔倒,伸手就可以摸到电铃告急。

 

   老人之家的服务人员有40人,包括管理人员、医生、护士、生活服务员,餐厅服务员。他们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待老人热情温和。有的搀扶老人在走廊散步,有的依偎在轮椅老人身边轻声细语。老人们也像对儿孙们一样慈爱友善,两代人看上去融洽和谐。

 

   瑞典法律规定,瑞点公民年满65岁,就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此外65岁前曾向政府纳税的瑞典老人,除基本养老金外,还可获得一笔追加的资金ATD。ATD的数目依纳税额而定。如果夫妇中享有ATD的一方去世,其配偶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养老金外,仍可以领取逝者ATD的部分金额。住在老人之家的费用是由老人自己负担的。其主要部分是房租和食品。像勃约克隆德夫人的单人住房,每月租金1200瑞典克朗,每餐约20克朗。这样的收费是低于社会正常标准。如果老人自行支付困难,政府还会酌情减免,使其生活水平不至于和其他老人有太大悬殊。因此每个瑞典老人不仅有资格、也是有能力住进老人之家的。

 

   但是,瑞典目前只有5万张床位提供给老人,还有70%左右80岁以上的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他们也得到政府提供的家庭服务项目。例如,派专人到老人家中料理家务、洗涮、做饭、买食品、清洁以及与老人交谈等等。在瑞典街头,常常可以看见涂着鲜艳色彩的食品冷藏车,每到一处,便响起悦耳的音乐,老人们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知道食品送上门了。因此,越来越多的老人们觉得,如果政府能够提供更多诸如此类的家庭服务,他们更倾向于住在自己家里,而不是排队等候进老年之家。鉴于这种愿望和趋势,也基于国家财政方面的考虑(政府用于老年之家的各项开支远远高于提供相关家庭服务的费用)。据说,瑞典准备在15年内逐步取消现有的5万张床位,代之以完善和发展受老人们欢迎的家庭服务项目。当然,对这项主张持怀疑甚至反对的也大有人在。比方说,那位住在“迪克松老人之家”的103岁的老人而言,独自在家生活还是住在老人之家,哪一个更切合实际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