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拜访屈子祠

标签:
屈子祠灵魂教师节屈原汨罗江教育 |
分类: 3.纪实摄影 |

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全长253公里,是一条在地图上极易被人忽略的、遍寻不着的江。这样的一条小江尽管养在深闺,远离文化中心,但其实却承载着湖湘文化的印记。它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缘于收留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它被世人所知,无法不得益于屈原,这位旷世奇才。

玉笥山是一座很小的山,高不过50 米,方圆也不过两里左右。山上长满
着茂盛的树林,四季青翠。山的正中央,耸立着屈子祠,它占地约七八亩,
祠的墙壁是用坚实的青砖砌成的,屋顶上盖的是金黄色的琉璃瓦。
井里各栽有两株百年以上的桂花树。前面天井的两株是金桂,开的是黄花;
后面天井的两株则是银桂,开的是白花。每到秋天,四株桂花树竟相飘香,
整个祠内芳香朴鼻。祠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在过道的
墙壁上,镶嵌着许多块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词赋。



屈原,名平,约出生于公元前340年湖北秭归县乐平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年轻时即委以重任。其在位期间,鼎力改革,触及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了排斥,被楚怀王疏远,并放逐江南,行吟泽畔,辗转而来到了汨罗江畔,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九年时光。人们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汉代就修建了屈子祠来纪念他。现存屈子祠重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位于汨罗江边的玉笥山上。

屈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影响,那个时代的文献中也没有与他相关的记载。数年前有一位学者在研究《战国策·楚策一》时,意外地考证出一段文字中出现的“ 有人”即是屈原,以证明历史上确有屈原这个人存在。这个考证令人兴奋。但马上有学者指出,这恰好说明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的默默无闻,以至《战国策》只能用“ 有人”来称他。

屈原在后世的盛名,得益于屈子祠这样的灵魂宣教场,由于这样灵魂教场的存在,屈原模糊的轮廓逐渐变成了清晰的细节,拔地而起的时空中,凸现 了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灵魂的高山。人们重塑屈原,内心圣明,想象奔驰,情感炽热,灵魂惊狂,生命跃出了世俗的地平线,上升到了凡俗生命难以仰望到的高度。重 塑工作,实际上是灵魂的重造工作。也就是用浪漫主义的天性做着文化的加法和减法。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是他们用来抗拒堕落、战胜自我的一种话语武器,是梦中的一朵睡莲。一个民族需要无数成功的英 雄温暖大地,但更需要一个失败的英雄,抚慰人的灵魂。设若一个人能在一条河流中航行到永远,这个人一定是屈原,这条河无疑是汨罗江。“永远”与成功和失败 无关。无论是长沙的屈子祠,还是汨罗的屈子祠,都是人类灵魂的祭场,万物在一条河流边相聚,只有灵魂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意志,汨罗江畔屈子祠内有一副对联 “ 哀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路;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道出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关系。流水是变化的,而河流永恒。祠中还有一件屈原 的塑像,一副形容憔悴、忧郁难解的样子,仿佛有谁牵了他的手,就能向楚国的都城飞去。在长沙,我知道阳光很久以前曾照在祠堂的天井里,某一天黄昏阳光撤退 到岳麓山的森林中,将发饼一样的太阳举起来晃两晃就睡觉了,从此再没有醒来。接下来祠门落锁关闭,城中的灯光顺着湘江一路亮到汨罗江,全天下的孩子都在读 书,但他们并不读《离骚》,而是读外语。时代在夜晚静默,但时钟前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