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追求至纯、唯美的风光摄影
(2008-09-27 07:15:28)
标签:
风光摄影反转片真水无香器材杂谈 |
分类: 3.纪实摄影 |
这是一个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浮躁的时代。也难怪,西方花数百年才得以实现的创富过程,要求中国人在短短的几代人之内完成。于是,彷徨、浮躁、痛苦、堕落。。。统统都被放大了。摄影玩好了,也是过滤浮躁的一条有效途径。自拿起相机那天起,我就经常思考:我会专注于拍摄什么对象?我究竟想从摄影中得到什么?我究竟想赋予自己的作品什么样的风格或灵魂?一年多拍片实践下来,感觉已经明确并坚定了自己的摄影理念,也积累了少许初级阶段的素材作品,就想把它们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坦诚切磋、共同提高. 先说一下本帖的参与规则:
1.题材限定为风光摄影。
2.不在乎水平高低。我的目标是使本帖成为深度探讨风光摄影的专区,因此,欢迎一切有志于追求有品位的风光摄影的朋友参加,无论他的经验多寡。我自己就是初学者,我贴出的作品就权当解剖标本吧。此外,无忌本来也是一个提供成长机会的交流平台。
5.摄影固然离不开器材,但是这里对器材只做必要程度的探讨,不做评测,更不欢迎门户恶斗。不认同上述参与规则的朋友,自有更广阔的天地去驰骋。再说说我对摄影的认识。
【关于拍摄对象,或题材】首先对我来说,搞摄影就是为了享受。我相信摄影一定会陪伴我走完一生——尽管直到一年多之前我和摄影还无缘。其次,现在和将来,我只拍纯粹的风光。坦白地说,刚从柯美Z5入门的时候,虽然是仅有的一次,我也跟着一大帮人去拍过MM。很快我就发现,我还是更喜欢风光摄影。之后就一头扎进去了,再没分心。同样是风光摄影,我承认自己基本上还不懂得欣赏黑白作品。同样是彩色风光摄影,我只钟情于反转片的风格。我用过的200多卷反转片,主要是RVP50、RDPIII和E100VS三种。不是说拍其他题材就不好,而是自己最终只喜欢拍风光。并且,自己精力有限,能达到自己追求的风光摄影境界就算不枉此生了;也不是说数码就不好,仅仅是自己特别钟情于反转片风格、而且享受拍胶片按快门下去后兼有自信与期待的感觉而已。进一步说说风光题材。我给自己追求的风光摄影境界加了“至纯”、“唯美”两个限定词,有我自己的目的。按我的理解,风光作品的内涵,可以有: ——纯美学意义上的内涵,比如表现结构、线条、质感、色块等; ——文化意义上的内涵,比如表现中国山水画的写意; ——社会学意义上的内涵,比如反映生态环境、贫困落后等; ——哲学意义上的内涵,比如体现“空灵”,或体现著名的“看山是山”螺旋式升华境界。。。。。。等等这样的划分。能多方面兼顾当然完美,但是对于我这样一年之中拍摄机会屈指可数、同时又把享受摄影放在首位的业余发烧友来说,从追求唯美的风光摄影起步,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选择。另一方面,作品一旦上升到社会学、哲学的高度后,难免变得沉重,从而可能背离自己“享受摄影”的初衷。于是,我要求自己只拍纯粹的、唯美的风光片。有时,即使是只有“养眼”功能的所谓“糖水”风光片,也是可以接受的。就好比街上的PLMM们构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大家在欣赏她们时多数是感受她们的“养眼”外延。至于某个她是否正直诚实、对父母是否孝顺等等,则是另外层面的问题。再说,世界上又有多少东西是经得起彻底推敲的呢?追求纯粹、唯美的风光摄影,并非停留在单纯记录的层面上。我希望在拍摄时,加进自己对风光和美的理解,争取通过对器材的娴熟运用、通过对“立意、构图、用光、色彩”诸要素的独特把握,赋予作品某种风格和灵魂。
【关于器材】国内一位耳熟能详的器材专家说过:“我相信某一个题材一定有一台相机是特别适合拍摄它的”。我相信这是真理,只不过是理想主义的真理,因为拥有或谙熟各种器材与拍出好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很清楚自己没有能力来穷尽各种可能,我更愿意相信的是——相对于我追求的目标而言,手头的器材已经足够足够好了。尤其在新器材层出不穷的数码时代,我要求自己静下心来、宁愿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拍片上面。当然,我并不否认器材进步的必要性。事实上,我一直在等待一部完全能取代反转片的数码相机出现。同时,我也非常尊重器材发烧友。
【关于拍摄习惯】我还形成了一些基本上不变的习惯,或者叫毛病 : ——坚持使用三脚架、快门线。拍摄实践中我体会到,使用三脚架不仅仅是为了防抖,也是让我能严肃地对待每一次拍摄,还让我能更方便、更严谨地构图;按快门线的感觉比直接按快门强多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感受而已,不推及别人。 ——尽量使用独立测光表。尽管机内测光能应付大多数情况,但是我习惯了的“三点测光法”,还是带给我更多的自信与从容。 ——除遇到特殊光线或动态场景外,每个场景要求自己尽量只拍一张。根据我的经验,反转片(尤其是高反差的RVP50 和E100VS)过曝或欠曝达到半档就不能接受了,而我的机器只能做半档或整档的补偿,于是每次包围曝光的三张片子中只有一张能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补偿的第一张最准确。所以,要求自己尽量只拍一张,会迫使自己提高成品率,减少浪费。 ——合理使用滤镜,主要是偏振镜和渐变灰,胶片离开它们是不现实的。偏振镜尤其在拍摄水和有表面反光的非金属物体时,是PS无法替代的;渐变灰在拍摄大光比场景时是必须的。尽管你可以说,分别拍几张事后接片也不错,还能避免滤镜降低画质。我还是宁愿拍出一次性的成品,并且是能够直接上幻灯机的成品;如果你还说,投影仪的效果也不见得比幻灯机差,那我就去喝茶,不和你争了 ——拍摄时,绝不考虑等后期处理再来裁切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自己更严谨地构图,作品要经得起直接打幻灯。
【关于把握瞬间】布列松有“决定性瞬间”一说。我体会,风光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多数集中在光影快速变化的场合,如日出日落前后、晴雨转换之间。那样的瞬间,最能考验摄影者的综合素养,容不得你多思考。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你的审美取向与品位、艺术想象力、艺术灵感、对光影的敏感程度和捕捉能力、对画面要素的组织能力、正确选择器材(主要是镜头、滤镜、胶片)的能力、操控器材的熟练程度、以至于平时保养器材是否得当等等,都会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凝固在作品上。由此可见,功夫其实更在拍摄之外。难怪有人说,拍风光其实拍的不是别的,拍的是你自己。
【摄影何时最美妙】我的体会,这些环节是最美妙的: ——当你终于等到好的光线(尤其是历尽艰辛后),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带着满意的心情按下快门的瞬间; ——当你拿回冲出的底片放到观片器上面,眼前出现一张张效果在预想之中的片子的瞬间。这时候,一杯茶或一杯咖啡,就成了幸福倍增器;之前的一切付出,都在一瞬间得到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