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趁艳华的汽车回开封。
今早,艳华和黄萌生大姐来家接我,一起去25中参加黄萌生大姐的新书发布会。
前些时,
武汉一所学校的教师在校内碾压孩子,导致孩子身亡母亲跳楼,由此,上级再次强调了新规定:外边的汽车不能进校园。
因为车上有书,李书记给门卫交待,我们顺利到达会议室的门前。
见到天富书记、高教授、谢老师、魏院长和从开封县专程来的赵霞及冰洁、青云、书歌、李树友、恩珍、剑敏、平丽、刘红、韩玉琴、
刘燕琴,还有兴珂和他的母亲、王萍和她的儿子李相谊等诸多的朋友。
天富书记主持大会。萌生大姐讲述了成书的经过。高教授、谢老师先后发了言。
我最后发言。(附发言稿)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开封市家庭教育学会向萌生大姐、向25中的师生 和在座的每一位嘉宾,表示衷心地感谢!
黄老师是我们学会的元老,是我的楷模、同道、知己,所以,我将以这双重身份,做以下发言。同时代表学会购买10本书。
年轻的时候,与朋友闲聊。一位朋友说:“
真正的友情,是那种想起来就感动到泪流满面的情谊。”
对这句话,我当时是打了问号的。和平时期人与人的关系, 真能达“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今,我不仅相信了这句话,而且,很多时候,只要想起学会的朋友们,想起住在我心中的朋友,就会感动到潸然泪下。比若说对黄大姐,我对她的感情就是如此。
她的这套书,我是用了一夜看完的。
捧起这套书时,我眼圈发红,读着读着,热泪盈眶。
黄大姐是我的后天亲人,我们彼此懂得,相知相依,从未有过美言美语,却互相欣赏。
我们无需表白,从不解释,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久不联系, 彼此的信任,从未动摇。
此次发言,
。原计划讲讲 黄大姐 的故事,以此谈谈何为知己? 时间有限,我
只谈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思考。
黄大姐这套《汴梁人物》中的人物,皆是 家乡的佼佼者
。读黄老师笔下的他们,会让我换个角度去思考人之命运,而让我更加坚定的一个追求,就是:“黄老师这套书之所以 生动感人,就是她写出了
画面感。而写出画面感的最佳捷径,就是多用动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
老舍先生在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中说:“写文章有两个秘诀,一是尽量不用成语,二是尽量少用形容词。”质朴节俭,语言没有修饰,意义
简单明白,是黄老师写人物
的一个特色。这种特色看似简单,其实是长期刻意练习的功力。当然,这也和做人有关。
老子在论述做人最高境界时道:“常德 不离,复归于婴儿 ”。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达到“
天真、纯洁、简单”婴儿状态的人。
黄老师今年76岁,近几年还住院做过手术,家住偏僻的复兴大道。但她,常年活跃在外出采访、摄影、做公益的路上。
她哪来的四溢激情?她哪来的强大动力
?这种激情和动力,不仅来自她的父母,来自她读过的书,还来自她周围的人群。
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黄老师的生活充满了坎坷,
靠 情怀和见识,在关键时刻,她为自己做出了最佳选择。
她出生书香世家,
因父亲被打成叛徒而被列为可教子女。而后就是下乡, 到县棉织厂当工人。孩子还小时 ,她的丈夫患了癌症。
痛苦之中,她选择了坚守。在医院陪伴丈夫的病床前,她拿下了函授本科的论文。如今,不少家庭危机四伏,她和丈夫的爱情犹如童话,
一家四口创造的家庭氛围温馨而美好。
这套书,就是在丈夫、女儿和女婿的支持下完成的。
她的父亲平反昭雪后,全家回到了开封,好不容易进到区办工厂、区机关上班,稳定没有几年,便下岗失业了。
从开封走出来,她到了郑州。选择的竟是“猎头”。她是河南省较早进入“猎头”领域的女性,
她做得风生水起。 正是这项工作,让她结识了很多高精尖人才,
让她顺利走进大学,当了高校人力资源处的负责人和高校老师。
她所在的西亚斯国际学院,属于中外合资,
在这个位置上,她招聘了一批又一批海龟和高学历、高素质的 大学老师。
当了多年的游子后,她回到了开封。通过《名人名家》《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等平台,她开始
以抢救为使命的去撰写老艺术家。
开封这个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能采访到这些老艺术家
,她所受到的沁润,是不可想象的。表面看,她先后出版了4部书,容易被人忽略的,则是她做人的境界、日常的状态和生活的态度。
留心观察,她身上总是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即使在年过花甲、古稀之年,仍坚持和几位同龄的姐妹们,靠微薄的工资,到西藏、云贵、四川、江西、山西等地去拍摄美景。
读
书,是她的家学渊源;行走,是她坚持的一个习惯;和高端人士一起工作,是她为自己做的人生选择。
也正是她的觉醒、见识 ,有了别样人生的
萌生老师!
朋友圈决定了一个人的见识,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就是在选择一种人生。
这,就是萌生老师《汴梁人物》给我的启迪和感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