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情怀,元通时光
元通古镇,距成都38公里。
听说元通,先是芬妹后又余姐,都两个字:不错。
在一个闷了很久太阳终于出来的日子,友人说:去元通古镇?
我立即答应:好的去吧。
惊喜,有时候会给没有准备的人。
元通,让我遇见不曾想到的惊喜。
没想到,元通是这样的:她就像一个素颜女子,守着木门老屋,门前种花门里沏茶,原色初心地过寻常日子。有客人来,就开门迎客,摆桌让坐,一杯清茶飘几叶新绿,饮茶观景,任随自在;没客人到,便是木门半掩姑娘大嫂相约坐了,麻将哗啦啦,嬉笑声琅琅;见有人路过,也不起身,探头发声:“喝茶就进来”!
任你进或者不进,都行。
淡定闲适,很舒服的感觉。
很少有古镇能给人此印象了。
一向喜欢古镇。
当年“凤凰”独走,水畔吊脚楼,一间木屋一住半月。烟雨楼台,隔着雨帘观游人摇船;薄雾晨昏,静听邻家青瓦木窗女人俏笑。
“那年平乐”偶到,安坐河边茶馆黄角树下,看对岸青石板上姑娘捶衣,圈起点点水花……
随着商业化进程加快,古镇渐渐不古,多了千篇一律的类同。
即便成都附近古镇,也少有再去了。
而这“元通”,让我窃喜:古韵犹在,街巷静谧,门庭闲适,人也安然,一副不以人来人去而喜而悲的模样。
进街,便有淡淡木竹香味儿迎来;抬眼,半街竹编木艺店铺相连相向。大大小小的竹蒸笼木甑子筛子筲箕刷子鸡毛掸子,带着木竹清香,引人瞬间回到童年时代。
依稀,老家老宅,外婆揭开甑子饭香满屋,妈妈大声喊“吃饭了”!
逗留街头,喜滋滋拿起巴掌大的蒸笼看了又看,举相机拍了又拍,还想买点什么呢,但四望不见老板,喊了两声,隔壁探出头来,说,老板在打麻将。
还真是,老板也逍遥,东西摆出来,艺术品般在那儿了,却不以为“卖”,把生意当成艺术,卖与不卖,有什么关系呢?
继续走。紧跟着入眼的,是几间餐馆,门前蓝布招市上写着“碗碗饭”!
碗碗饭!三个字,一下子把我带入学生时代。中学食堂排队吃饭,就是“碗碗饭”,每人一碗,不记得什么菜了,有时候是油盐巴佐餐,也吃得香香的。
记忆深处的味道,老屋老家年少时光,让我瞬间不能自抑。
于是我,怀一腔欣喜,在小街上慢走细看,手机举着不舍得放下。
当晚有梦,梦里还在古镇,忽然冒出一个问题:它究竟什么好?
梦醒了,还接着想:究竟有什么好!
原滋原味的元通日子,不急不躁的古街生活,这正是向往的日子,许多人向往的日子!
元通人活得自在。他们坐在临街老茶馆里打麻将,或者长牌,看见我在近处又拍又摄,却是头也不抬,喝自己的茶摸自己的牌,偶尔互相说点什么。
理发馆——能说是理发馆吗?只在不到十米宽的巷子间,一把躺椅,一个理发匠,一个被剪发的人,门口还坐着一个等位的人,早就消失的街头理发匠在元通情景剧般上演,无论理发的还是被理发者,都不把被拍照当回事,你拍你的我剪我的。你是匆匆路人,我是我的主角。
简单的日子,便宜的生活。剪一次头,洗吹剪,仅仅5块钱。
街头另一端,是一家炫着彩柱的现代美发厅,那是元通另一情景。而元通本地人,就是乐意在巷子口这家,慢悠悠等,慢悠悠剪,和被剪。
街口,门里,路边,门槛上,偶然二三男女(大多是女人,上点年纪的),或站或坐,在自己屋檐下做自己的事情。偶尔喊一声谁,说两句话,阳光打在她们身上,她们乐呵呵晒着太阳,有人过被人看或者拍,一律见怪不怪姿容,不需要任何表情的样子。
这是老街,有点年代感的老街,木门木窗土墙,房舍低矮狭窄,而就在低矮狭窄的屋檐下,走着一次次让我停足拍照的生活情景。
门前一桌,桌上许多塑料袋,凑近看,袋子里是草药,两个中年妇女,一个拿袋子,一个往袋子里抓药。
懂中医?我问。
两个人看我,不懂敢抓药?一个说。
有效吗?
两个人瞪我,没效谁敢卖谁能买?
我不是多事,实在是怀着一点好奇,和一点兴奋。
又见一店,门里无人,店门打开,里面横七竖八排着盒子,盒子里装的是碟片,没有进门,因为没有老板,还因为自己早就没有碟片机,来安放这些讲诉陈年旧事的歌带碟片。
各种情景,显示古镇日子的惬意,古镇人生活的安然。
人在旅途,会遇见各种情景。有的情景,不需要形容,在其间,静享就是。
比如东湖,一条凳子坐了,柳枝儿摇曳中,晒着太阳,偶尔一叶儿旋落,点入湖中,落一个影儿,水中楼影光影轻轻,就是无须形容的美。
比如光雾山香炉峰,唯见茫茫雾轻扬烟,偶尔现一石,见几人,路弯处几树参天树桠织半天苍茫镜像,让人即使向远也不奢望更多景致,倒是简单了俗念,也纯粹了风光。
元通也是不需要形容的。
店铺开着,不见老板;木门半掩,麻将声轻;茶馆老旧,茶香飘逸;街巷店铺不多,但各种吃的用的都有,不琳琅不拥挤,更无沿街叫卖,或一张纸贴几个字,再一个箭头指向,就迎客穿巷入室,深巷小吃,眼福口福都在。
生活就这么简单。
这元通,与现代都市近在咫尺,也不断招引南来北往的客,直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偏是执一自然淡泊念头,拒绝过多改变,只在素常日子中经营向往的生活。简单,恬淡,少欲、平和,这应该正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
那天我,喜滋滋东西南北走了个遍,再寻一处背靠河岸面向小街的茶餐合一之地方坐下。
身边,有一栋门楣写着“当铺”的房舍,给人一种怀旧遐想。
就坐在横着“当铺”字样的墙根下,看扎蓝花围裙的老板娘拎壶过来沏茶。
“你问都没问喝什么茶呢!”我抬眼笑说。
老板娘一边冲水一边答:“我家只有一种茶”。
简单,只一种,就足够了。
坐在有太阳晒背的地方,一杯清茶,一种徐徐来丝丝走的滋润,渐渐洗去红尘烦忧。
看小巷深处,不时走过二三人。听老板侃侃,说那条街曾经很热闹。
原来,元通曾经很热闹。留有“当铺”字样的房舍侧畔,距我们百米之外,在1600年前,曾经是热闹繁华的“码头”。而十米外幽深静谧的小巷,曾是商贾云集游客如织的闹市。
狭窄小巷,竟然承载过古镇繁华时光。
想象古镇当年故事,忽闻“吱呀”一声,见一女开了“当铺”门,进去,又回身关了门。
女子表情很酷,好像说:门里,是自家日子,无须打扰。
元通静好,古镇简单;当你走近,可以分享,但请:别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