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好友送书
(2013-03-01 10:54:00)
标签:
情感 |
分类: 日记 |
给人送书的人,会不会被你看成是古懂?给人送旧书的人,会不会被你看成是老古懂?
昨天,我就收到了一位好友送来的一大叠旧书,心里却非常高兴。
在所有礼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别人送给我书,感觉送书,就是送智慧,就是送深情,就是送真爱。
有一次,一位远方的朋友,说给我带了一件礼物——丝巾,可是,当时我听错了,也完全理解错了,我以为是《诗经》,连说“好!好!我喜欢!非常喜欢!”从上大学的时候起,我就很喜欢诗歌,可从来没有拥有过一本完整的《诗经》,也不知道哪里有卖,如果有好友知道我的喜好,能送一本,我当然会高兴啦。可是,当我打开礼物的时候,我们两人都感觉到不好意思了,原来,她送的是丝巾,而我欢呼雀跃的却是《诗经》,真的很不好意思。
这年月,已没有几个人会想到给人送书了,大抵也不知道有什么好书可送吧?而我,虽然常常也想到过要以好书送人,可是,却因为书价越来越高,又未必次次都送得起。有时候,一本书就是几十上百元,一叠书,搞不好就是一个月的工资,还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喜欢,想想,也就罢了。尤其是面对某些领导,即便是自己一字一句心血凝成的作品,也未敢冒然相送,一是怕别人误以为显摆;二怕别人根本就没有读书的习惯,送书成为对别人莫大的讽刺;三怕被人误会成心有所图,把作品当成了敲门砖;四怕自己作品质量一般,被人顺手丢进垃圾堆里,贻笑天下。只是,当自己床头柜上的新书越来越少,心灵的原野越来越渴望新的滋润的时候,还是特别希望有几个好友,能把他们用心陶到的好书,送我一读。哪怕只是借,我也会非常高兴。因为真正的好书,确实胜过美服华饰、美食与美酒,会让人心灵愉悦充实。
昨天友人送我的厚厚一叠书,全是从废旧书摊上陶回来的,但于我而言,却是至宝,因为那些书,全是我没有读过的,有一本《名人名言》,其中有些内容似曾相识,但也已经记不清曾在哪里看过,重温一次,倍觉亲切。其中还有不少精妙的语句下面,被原书的旧主人打上了波浪线,读书的同时,再体会一下先前那位书主读此书的感觉,又有一番别样的滋味。即然是这样一本好书,这样充满人生智慧,这样值得人细细品读,原书旧主又怎么舍得将其丢弃呢?幸好友人将它从旧书堆中陶出,才幸免了被付之一炬的悲剧。
还有一本朱自清的《小品散文集》也很有意思。朱自清是所有读过书的人都十分熟悉的作家,但是,除了中小学课本收录的那几篇名作以外,许多人未必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而这本厚厚的《小品散文集》却收录了他的121篇小品散文。记得有一次,陪著名作曲家吕远游凤凰古城时,他曾很谦虚地说:“我的作品也就10%左右是好的,其余的都是次品。”因为他一生创作的歌曲不下数百首,而被广为流传的只有几十首。这也许正是很多人对名家名作的评价吧?其实,这种评判未必正确。真正的名家,未被流传的作品,未必就不是好作品。在朱自清的《小品散文集》中,就有许多值得好好欣赏、细细品读的精美篇什。此书的扉页上写着“文欣,初143,1999年11月24日购于百花书社”。屈指算来,这位当年购书的小主人现在应有二十六、七岁了,如果顺利,上完大学之后应该参加工作或正在读研吧?不知当年这书,曾给过他(或她)怎样的心灵愉悦与精神滋养?也不知道卖掉此书时,他(或她)是否也曾抚摸着书页依依不舍?
原来陶旧书,有陶旧书的快乐!感谢友人为我从废旧书摊上为我陶来这些宝贝。
记得一位青年作家说过,他写作之前,总要阅读大量书籍,他的书房从地面到屋顶全是藏书。他读书,不是为了向人家借鉴什么,而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与他人的重复,希望能写出独立的思考,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他的作品,能有相当的高度,能卓然独立,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受到很多大家名家的青睐,能获得国内外一些有名的文学大奖。
我说不清自己读书究竟为了什么,也许仅仅为了心灵的愉悦吧?在肉体获得基本的温饱之后,精神的需求就显得尤为强烈了。总感觉只有与书相伴的日子,自己的灵魂才不至于那么孤独、空虚和寂寞。
也有人常对我说:不要老是成天抱着书本不放,本来就够迂腐了,小心成为十足的书呆子。可我觉得,呆也有呆的好处,在别人看来成痴呆的时候,说不定我的内心却是异样的充实与丰富。读书的感觉,就是与无数的哲人名家倾心交流,用人类最高的智慧来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再迂,也比一个脑袋空空、只知道吃喝玩乐的酒囊饭袋要强很多吧。
感谢友人在这个时候,送我这么多好书,我觉得这是我近年来,收到的最珍贵、最丰厚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