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9月13日晚,难的一见一听的扬琴师生音乐会在上海举行,只见台上四位学生各自展示不同韵味、不同风格的乐曲,让人对这一源远流长、分步极广的世界性击弦乐器有了进一步了解。
应皓同是上海颇有知名度的青年演奏家,我在他大学时就有了接触。这不仅是操持这乐器的人不多,但却又是民族乐团里必不可少的乐器;还有就是,他特敬业,每每见到他在舞台上还是生活中,都有口碑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因此,他告诉我他要开这台音乐会,我窃喜这是民族音乐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早晚要绽放的。
当晚的演出,除了他自己改编、并用马林巴演奏了日本三木稔先生的著名作品“马林巴精神”外,其他的都是他的学生演奏的,为此,我在后台,与这四位学生作了一次题为“我为什么会走上专业学扬琴道路的?”的访谈录:
牛矾琼:2002年获文化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民乐独奏比赛少年专业组铜奖,先后出访德国、美国等地。
她说:记得在13年前我4岁时,杨浦区少年宫的曹建辉老师来幼儿园挑选学扬琴的孩子,由于我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较强,被他选中了,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了音乐殿堂中的邀游。
从此,我除了在杨浦区少年艺术学校读书外,还参加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民乐二团的各种艺术实践,为此得到了许多的锻炼,还获得了上海市第七届十月歌会器乐比赛一等奖、上海市学生布谷鸟音乐节器乐比赛一等奖等,由此,我产生了报考专业音乐院校的心愿。
五年前,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在师从应皓同老师的课上,他永远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爰!哪怕是曲子中很微不足道的地方,他都会去仔细研究,告诉我怎么去处理,在参加北京文化部的比赛时,正值酷暑,他几乎天天给我上专业课,能取得好成绩,老师是一大半功劳。
干云卓:1998年获全国“音艺”推新人大赛上海区少儿组“十住奖”、2002年赴香港为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庆典系列音乐会任独奏演员。
她说:缘总是开始于偶然,7岁时,我看到一个邻家女孩在敲扬琴,立刻被那些丝弦上发出的优美声音吸引住了,或许我在一旁看得太专注,妈妈问我,你想学吗?我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跟本没意识到这其实是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和其它学音乐的孩子一样,妈妈很快就找我老师给我制定了严格的练琴计划,于是扬琴成了我“多”出来的一项必学课。但短暂的好奇和新鲜过后,那些单调、机械的练习很快让我对这个梯形的木头匣子产生了厌倦。平素和蔼可亲的妈妈在我练琴是仿佛换了一个人,手里还经常拿着一把不知从那儿弄来的尺,爸爸悄悄地对我说,“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叫‘戒尺’,是专门打不听话的孩子手心的!”
虽然戒尺一次也没有落在我的身上,但我确实觉得没有比学习音乐更枯燥乏味的事了。那些简单的而富有技巧的音阶练习常给我弹得嘈杂一片。老师恳切地对我说,“扬琴的声音是一种清新活泼、细致秀雅、优美流畅、柔和婉转的声音,你怎么弹得一塌糊涂呢”,我故意回答道,“它真的有这么多词儿可以形容吗,我怎么没这感觉呢!”
终了,在勉强能把几支曲子弹成样子后我和妈妈说:“我决定不再学这个让也数不清有几根弦的乐器了”,妈妈沉吟片刻,回答:“好吧,如果你不能对音乐产生兴趣,产生爱,那你的唯一选择只能放弃了,”最后又加了一句:“我想你是因为对音乐还没有理解,我说的你现在可能还不明白,但以后你会明白的,因为不论学什么都是一样的道理!”
妈妈的宽容和豁达让我倾刻感到释然,我庆幸终于可以摆脱那个梯形木匣子的折磨了,我用最快的速度跑出家门告诉几个好同学:“我可以不学琴了!”
或许我和音乐终是有缘的。半年的下午,我呆坐在家里,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个靠在墙边的梯形木匣,上面落满了灰尘。我己经很久没去动它了,甚至己经忘记了它的存在。我想,试试我是不是真的己经忘了?我就在窗边支起琴架,找出乐谱和琴签,敲了一曲《三六》。突然,我听到了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屋里绕梁回荡,然后从阁楼的木格窗户飘扬出去,外面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我第一次被自己所弹奏出来的音乐感动了,第一次感到是因为我的弹奏,可以使一种“木讷”的声音变得那么美好,在那一刹那间我觉得这种声音成了我心灵的一部分。
当我重新来到老师身边时,他说,“你知道吗,这就是你跟扬琴或是音乐的缘分,我想我们都是有缘的人。”渐渐地我对音乐的感情开始变得朴素和深刻起来,当妈妈再次听见我的琴声时说,是烈日醋暑,不管是练得臂腕酸疼还是心里感到枯燥乏味,我都觉得自己的琴声是那么婉转那么悠扬,因为这些琴声来自我内心真实的情感。
桂好好:去年刚考进上海音乐“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你弹的?”我说“当然是我弹的!”她摸着我的头说,“当然是你弹的,音乐是很美的东西,有人说,一个人只要爱上了音乐那他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从此,不管是数九寒冬还学院附中一年级。
这个看上去长相清秀、修长身材,同学们都说她长的像《红苹果乐园》中的女主角萧晴的性格活泼的女孩子一开头就说:其实我小时候身体很瘦弱,性格也内向,是个不起眼的只会哭的“小不点”,是学扬琴改变了我!
1994年的夏天,我4岁,酷爱艺术的妈妈让杨浦区少年宫的特级教师曹建辉领我进了音乐的殿堂,以后我又考进了上音附中,接受了正规的扬琴训练。
应老师教我学琴,首先要学做人。没有优秀的艺术道德,不知道做一个顶天立地、奉献社会的人,琴技再高也没用。现在我还小,只有13岁,在老师和师哥师姐的帮助下,我懂得了很多,也变得开朗、勇敢、健康、积极起来…
张余成:连续多年获学校奖学金,曾参加“亚太经济”等大型演出活动。
他说:记得我妈妈说我小时候的故事,家里只要一打开收音机,优美的旋律飘荡出来时,我的一对乌黑有神的眼睛总是盯着收音机看,一会儿就会不吵不闹,两只小耳朵竖着笔直,显得很认真的样子,见到邻居们在参加棋类、球类、唱歌等吵着也要参加,所以我的兴趣很广泛。
进了幼儿园,那是我最顽皮的时候,有一次艺校的老师来挑选音乐幼苗时,选中了我,而我的爸妈也只是把我学扬琴看成是一种兴趣爱好,或者说是让我顽皮的心能安静一些,也没有多大盼望。然而,经过著名扬琴演奏家庞波儿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下,我放弃了学习国际象棋,一心开始学习扬琴了,在1995年上海市学生乐队比赛中我获得了少年宫组一等奖,从那时候开始,我的爱好一发不可收,走上了专业的上音附小及至附中。
作为专业学习扬琴,那就是不仅要感受到扬琴的魅力所在,还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以往只是认为有了丰富的扬琴演奏技巧,就开始追求高难度和高技巧,但却忽略了音色饱满、力度均衡、击弦准确等必备的条件,而指与腕的结合、呼吸与音律的配合,更是音乐表达必不可缺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