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先明:掌声后深深向孩子们鞠一躬
在上海百余支学生管乐团中能真正跃居前茅的毕竟是少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管乐团2月8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新春音乐会”让前来观看演出的94岁合唱指挥大家马革顺、年近80岁的交响指挥大家黄晓同、85岁的交响指挥大家曹鹏等众口赞叹,“这是一支可与某些专业管乐团决‘雌雄’的乐团”,”“某些声部的合作甚至比专业乐团还要好。”
此话不为过,虽然乐团成立不过六年,但由于在校长张正之与他的“老搭档”,上海宝钢艺术教育奖获得者、著名指挥家俞先明创办上海市三女中女子吹奏乐团的近10年的经验基础上,在“创造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和谐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的指导思想下”,两位年近半百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另起“炉灶”,在短短的几年里把乐团推向贵州,掀起“吹奏乐热”;远赴韩国、荷兰,不仅得奖还把上海的小乐手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琴童。
“小儿科”内“做稻场”
年近七旬的俞先明一向不善言语,虽是出生音乐世家,但学指挥却是半路“出家”,他早先“上音”圆号专业毕业后在电影指挥大师陈传煦麾下的上影乐团担纲演奏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觉得训练学生乐团是他音乐事业的“第二春”,于是仰仗上音学子的独特优势,他四处拜师学艺,博众家之长,先后拜师在马革顺、黄贻钧、黄晓同、曹鹏等麾下,潜心研谱,一有世界级的乐团来上海演出他就千方百计的前往学习,以至于他的好学在同行中很多人都知道,也是难得有的,前不久汤沫海在上音讲课一星期,他旁听一星期,一节课也不拉。黄晓同教授见到俞先明如此好学,竟让他的学生前往聆赏俞先明的乐团训练课。
在上海训练学生乐团不是俞先明第一个,但一定是最早的一批指挥之一,应该说,比他资历、能力强的人在上海不少,但为什么能在人才济济的学生乐团领域独树一帜?这是我的问号。
俞先明的经验告诉我,好的“搭档”是重重之重,张正之校长就是他的好搭档,从市三女中吹奏乐团开始至今有十多年了,他们的默契被指挥大家曹鹏教授誉为“绿叶与红花”,少了谁都不行。
上师大附中是上海的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可想而知,想通过乐团进入此校门坎的不知其数,可张校长严格把关,把乐团的招聘权全权交给俞先明,并明文规定“所有想入非非的人,要走后门,别打乐队主意”,不成规矩,何成方圆?规矩一旦做了出来,尽管得罪人不少,但乐团的人员质量从而保证了,每年优秀学生纷至沓来,好生源不断输送进来,北大、清华、交大、复旦、上音等高校每年“瞄准”上师大附中乐团,形成了良性循环。
有了张校长的积极支持,作为乐团的艺术总监的俞先明则牢牢把关好艺术质量,经他精心挑选的各声部辅导老师个个是高手,尽心尽力,严师出高徒,乐团的长笛手徐剑光、小号手王凌骏等都是全国比赛的金奖获得者,用曹鹏教授的话来说,“这样的小琴童连许多音乐院校的大学生都没法比的”。
爱乐团更要爱琴童
张校长爱学生在教育界是有名的,许多学生家长就是冲着他的个人魅力而前往报考的,在其他许多学校遇到的班主任和乐队课的矛盾在上师大附中乐团根本不存在,因为张校长给下属始终灌输的思想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太坏,而更会聪明,”为了乐团的建设,他会让俞先明挑选全校最好的老师来专职做乐务,校长的一举一动让各班主任“心领神会”,于是“特殊”的关怀让小琴童们“受宠若惊”,也更让家长全心支持乐团的排练,打击乐小乐手宋雨晨为了校艺术节在班级里勇挑大梁,自己作曲,自己与同学排练打击乐,一次次修改作品,最后为班级争的荣誉;长笛小乐手徐剑光的父亲、萨克斯小乐手朱兆哲的父亲等等都是被张校长、俞先明的个人魅力所感染,每次排练都亲临现场,帮助不懂乐务的老师做好乐务,督促琴童练声部,这样的和谐气氛让孩子们都深深感动,因而每次排练的效率都很高。
萨克斯小乐手郭敏杰在进入师大附中前被所有的任课小学、初中学校教师一致打入“冷宫”认为是属于“坏孩子”,家长也已经灰心丧气,认为孩子无药可救了,可慧眼识君的俞先明和张校长“硬”是觉得郭敏杰喜欢音乐,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坏”,特意“后门”招了进来,果不其然,郭敏杰的种种表现让以往的教师,甚至家长“大跌眼镜”,不仅萨克斯吹得一流,而且功课也好了,张校长有一句名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俞先明则说,“他能喜欢音乐,就不会笨,更不会坏,”用郭敏杰的话来说,“以往别人都看不起我,我也就破罐破碎了,可上师大附中所有老师都看到了我的优点,我只有争气呀”,
今年已经考进上海大学,这样的琴童在乐团比比皆是,乐团的集体温暖让孩子享受到了,许多已经毕业的琴童还吵囔着要张校长组织校友乐团呢。
为琴童的喜爱而创作
除此之外,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演绎的许多作品是自己配器,这在其它许多学生乐团训练中很难达到,这一看似普通,其实极为重要,因为学生乐团的特殊性使得作品的配器更显得重要,如果仅仅“拿来主义”就会让小琴童们捉襟见肘。
在音乐会上演奏的王西麟著名作品“火把节”,旋律时而粗圹矫健,时而阿娜多姿。多主题的调性,各种配器间的变换,阴阳二极的互交使得整部作品始终充满色彩斑斓,欢快流畅。最精彩的是在宏大场面热情奔放高潮停顿几秒后,再转回那抒情主题时的手法,处理的极富创造性!这也是带着强烈中国元素走进了世界音乐殿堂里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经过俞先明的编配,更适合小琴童演奏,因此还获得2005年荷兰国际音乐节管乐比赛的金奖;刘湲的“管乐托卡塔-火车头”在他的编配下,我们听到了木营乐器表现的火车鸣笛、铜管乐器表现的两车相会、打击乐器表现的车轮撞击铁轨和车头巨大的排气声等等,孩子们演起来更有朝气,也更有活力;适合音乐会压轴的作曲家保尔·林克写的“柏林的空气”
是每年柏林森林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曲调轻松、节奏热烈、情绪欢快,表现了人们乐观向上的天性,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赞美,深受人们的喜爱。经过俞先明的“妙笔生辉”,让所有小琴童都兴奋无比,高潮迭起。
在多年从事学生乐团的经验中俞先明得出结论,用交响乐演奏风格来训练学生吹奏乐,因为他早年恩师黄贻钧先生就教授他“要用交响乐的演奏风格来训练吹奏乐”的意见,这不,凭借他敏锐的听力和富于张力的乐感,将每首作品的织体层次构划的异常清晰。
每次乐团的演出结束,俞先明都要深情的向他的孩子们长长的鞠上一躬,这一躬饱含着他对音乐的热爱,饱含着对孩子的热爱,更饱含着他对老搭档张正之的无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