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标签:
文化 |
http://s2/mw690/001lmBzGgy6FD5apcYx51&690
http://s9/mw690/001lmBzGgy6FD5cBXIY08&690
http://s15/mw690/001lmBzGgy6FD5dSplA5e&690
http://s9/mw690/001lmBzGgy6FD5flrte68&690
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是三峡文物景观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里的题刻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三峡大坝蓄水后就看不到了)。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随着讲解员优美洪亮的语调,人们彷佛进入了时空隧道,沉浸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白鹤梁上凿刻了19尾石鱼,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萧星命石工临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并凿刻了题记。平时的时候石鱼隐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时才露出水面。石鱼的周围记着自公元763年以来知20世纪初1200年间的70多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周期约为10年,于石鱼的记录破尾吻合。故而石鱼题刻对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设置等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古人云“石鱼出,兆丰年”的经验之谈,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3次露出水面,而这几年当地也都大获丰收,因而石鱼被看做是年成丰歉的预告表。“
后来人们发现,只要代表最低水位的石鱼露出水面,那年必定是丰年!在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中,这是莫大的喜讯。人们奔走相告,引来大批文人墨客光顾,纷纷在石梁上镌刻诗画,留下墨宝。据统计,姓名齐全的题刻人包括黄庭坚、朱熹、郑板桥等多达500人以上。仅书法而言,就篆、隶、行、楷齐备,颜、柳、黄、苏并存。是不可多得的水下碑林。
在四个展厅参观完石刻拓片后,我们通过一道安检门,进入水下展厅。水下展厅实际上只选择保护了石梁中段约200米长的石刻主要部分。沿着长90米,约45°斜度的自动扶梯下到水下厅后,跨过两道类似于潜艇上的舱门,就是约150米长的水平走廊。此时我们已置身江底、海拔标高131米处,江面标高为151米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处于20多米的水下了。待到三峡大坝储水175米后,水面到我们站的地方就有40多米深了。
沿着椭圆形保护体的内侧墙上分布着一些直径1米左右的舷窗,人们可透过舷窗观看被保护起来的石梁题刻。
现在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给人的是一种“深水奇幻旅程”。水下博物馆在水下40米处,环境极为特殊。要进入水下博物馆,必须要经过一个和乘飞机类似的安检程序,交出与身常伴的打火机。之后踏上一条长88米的电动扶梯,进入水深40米处。再通过一条约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在迈过一道宽约一米、厚约半米的钢制舱门后,进入到60多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
参观走廊上的一侧有23个半米大小的水下视窗。从视窗望去,石鱼、书刻等都展现在面前,最近的题刻只有一米远,最远的也不过8米左右。水下题刻周围安装了6排共1万多盏节能灯,可以保证游客清晰地看到题刻。在视窗之外的水中还安装了28个可旋转摄像机,游客通过触摸屏调节可以欣赏到题刻的细致部位,还能通过电脑数据库调集与眼前景观相关的录像资料等。倘若参观者是潜水爱好者,还能到水中和题刻做“亲密接触”。意犹未尽的参观者还可以到岸上博物馆参观从白鹤梁转移上来的题刻。
得益于水下博物馆优良的安全措施,水下博物馆参观丝毫不会受到往来船只的影响,同时自身安全也可以得到保证。禁航和禁泊的措施则完全保护着水下保护体周围1万平方米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