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书画作品辨伪
标签:
365 |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但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王翚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因而他所画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灵动。王翚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王翚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章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也有评者指出王翚用笔过于圆熟,某些画则显得刻露,墨法少有变化,构图略感壅塞。
王翚的山水画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时敏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在王翚35岁到60岁之间,其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有“合南北为一手” 的独特风格。时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格齐名,被称为“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王翚的作品,体貌是多变的,有水墨的,有浅绛的,有青绿的,其用笔也有粗细、浓淡、干湿之分。运用渲染法表现江南朦胧雨意,是王翚的技法特色之一。
王翚的山水画虽不少是对古画的仿作,但绝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照抄,他的技法既合古法,又有自己胸中的丘壑和境界,形成独特的风貌。松江画派直到王翚纵览上下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于是“潜神苦志,静以求之”,“自喜不复为流派所惑,而稍稍可以自信矣”。正因他用了平生精力,广采博取前人的作品,终于完成了他“集大成”的历史使命。王翚追求的不是翻版式的摹习之作,而是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的传世之作。
图一图二均为署名王翚的山水画作品,图一山水清丽,烟云弥漫,高山流水,平峦远渚,秋山萧寺,万松坐拥,令人心旷神怡,并略有通仙达灵的神秘之感。图二构图严谨工整,虚实相间,山水紧凑,树生百态,曲径通幽,坡陀曲径,掩映无尽,溪岸萦回,一派江南景色。
图一图二各有特色,各有风貌,单纯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似乎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神态,甚至各有各的钟爱,但画风截然的不同,山石的画法和整体的构图不同,换一句话说,不是出于同一人之手,在比对中我们发现了,图一在画法上尤其是中景(平远、深远、高远的深远)山石的构成上,有不少雷同的设置,给人以呆板重复的印象,连松树的形态以及画法到处都一样,显得变化不够,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整幅画给人的视觉印象和构图的符号都不像王翚的风格。然而图二,无论是山石、松树、水泊、丘陵的用笔,千变万化,自然而生动,明显的熔南北二宗于一炉,具体可以从画中所采用的“小斧劈皴、牛毛皴、披麻皴”等技法交替运用,每下笔均可窥见思古人之玄妙处,对江南的山水的刻画可谓写实而逼真,神完气足,出彩的地方在他的远山中,可看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一些影子,完整的体现了不拘于一家,广彩博揽,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充分说明了他在运北宋丘壑,挥南宋笔墨,见匠心,见立意,见功力,达到超逸高妙,精湛绝伦,此真正的艺林绝致,山水清晖,观图二令人倾心叹服。
综上所述:图一假,图二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