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周书画作品辨伪

(2017-08-19 16:09:56)

       沈周书画作品辨伪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           http://s1/mw690/001lmxlUzy7dyWmDaPm80&690

     图一                                                                                                                                                                                                                                                                                   http://s13/mw690/001lmxlUzy7dyWtBSeUdc&690

        图二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 ,后自成一家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沈周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宋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

图一图二均为署名明代山水画大家沈周的山水作品,内容风貌,新旧程度,大小尺寸,册页用纸,质地都一样,似乎出自同一本册页,同一个“家族”,甚至两幅画的名章和个别闲章都一样,按道理来说这两幅画出自同一本册页,同一样貌,同一血统,历史上亦无人质疑过,按一般常理就当成了真品。但通过认真的审视和比对,让我们惊讶的发现,这绝对不是同一个人的作品,应该是在沈周的册页上掺了“沙子”。因为从书体上和山水的技法上,大相径庭,两幅画的笔墨,更不是同一个时期,怎么可能在同一册页上出现呢?有饽常理,必然有诈。

换一种说法,其中一幅的样貌,有“同父异母”的嫌疑,那就是说像也像,说不像也不像。说像:它有沈周的几分样貌。说不像:它的气质和修养却总是让人无法与另外一张的水平对接。尤其是落款的书法,一个是晚年的,一个是中早年的,相差几十年的学识和修养,按作画时间顺序的排列,怎么可能出现在同一个时期的册页上呢?从印章的不同,印泥的颜色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书法的形态上、结体上、功力上,更能说明这一点。

图一的山石和树木线条和用笔比较拘谨和匠气,敷色简单,缺乏色彩上的微妙变化。图二的用笔比较轻松和灵活,虽然是逸笔草草,但十分的准确和机巧,点线面的处理,能做到了出神入化,呈现出大师的水平,两幅的画境、格局、技法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图一是假,图二是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