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大中书画作品辨伪

(2015-10-09 11:33:53)

           冯大中书画作品辨伪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http://s10/mw690/001lmxlUgy6W42anrxD39&690        http://s16/mw690/001lmxlUgy6W42molX1ff&690


                          (图一)                               (图二)

 

 

冯大中,1949年生于辽宁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来,冯先生先后在北京、香港、日本、台湾、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获奖。作品《苏醒》、《母与子》入选《中国美术全集》;作品《苏醒》、《惊梦》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及《中国百年画集》;有18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专业机构及收藏家收藏。冯先生在日本、香港以及中国荣宝斋、杨柳青、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已出版多种画集、画谱。

冯大中的画风严肃典雅,画虎突破了程式化的俗套,赋予虎以人文之神韵,并创造了自己的艺术符号,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被誉为"天下第一虎"。其以山水成名,山水画境亦雄浑野逸,苍润博大,现自家面目。

在他的笔下,大野苍茫之境,长白雪月之境,秋山沉醉之境,春山晓雾之境,芦花霜晨之境,梨花春雨之境,都意味深长,动人情思。

正因为他山水画的功力深厚,善于创造画境,他才能“放虎归山”,把虎置于他创造的特定情调氛围之中,使虎与境化,相得益彰,增添了无尽的艺术感染力量。开创了工笔虎崭新的技法:尽精刻微的笔法如同丝绣发编,“丝毛”不落笔痕。

大中的工笔虎有独特的绘画语言,尽精刻微的笔法如同丝绣发编。工笔画画得精细易,画出学识难。大中的工笔画画得轻松,轻松中显露出画家深厚的学养,看上去细而不腻,工而不匠。大中驾驭整体画面的能力极强,画出了工笔画难有的气势。大中的工笔虎,是以破锋笔细丝而成,那柔韧蓬松的毛绒和美丽的斑纹,系留白所致,未施一点儿白粉,妙自天成。故能使整个画幅,在磅礴里显示出一种特有厚味、高趣、雅情。他极尽绘画的精微,这恰如他把虎含蓄化那样,并不以剑拔弩张的线条和纵肆泼放的墨色取胜,而以尽精刻微的笔法与月色朦胧般的谐和性表现见长,以至于从不妄下每道笔痕,他把工笔画之工推向了极致,但感觉上却很超逸轻松,令人叹为观止。他并不像民间艺术人那样把虎的色彩强化,而是把色彩淡化、雅化。他很少画激烈运动中的虎,而是把虎静化、柔化,在静态的造型上和形体的转折中内涵着力。在威猛与柔静之间,在整体气势与精谨表现之间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图一图二均署名为冯大中工笔画的老虎作品,画名《遥思》。

乍一看两只老虎都是经过精心刻画的,老虎的造型、动态、毛色、虎纹、虎爪、虎须都十分相似,连表现的手法和绘画的风格都较为相似,尤其是毛茸茸的皮毛十分惹人喜爱,两只老虎正侧面凝视远方,表现出老虎王者之风以及君临天下在遥思过程中既孤独又自信的表情。当我们经过对图一图二认真的审视和比对,就会慢慢地看出图一的老虎比图二的老虎更加立体,皮毛随着身体的动态而起伏,而图二的皮毛有点像粘贴上去的一样扁平状的,缺乏风动感和立体感,图一老虎的纹理是自然的,是牢牢的依附在老虎的身上,是贴身的,然而图二的纹理好像是生搬硬套画出来的虎纹衣服一样,套在老虎身上显得松松垮垮。另外,图一的落款有时间、有节令,让人充分理解了作品创作的时间。而图二只简单的落了名号和斋号,分明是故意的,并且包藏了玄机,令人捉摸不透。总的来说图一的老虎在造型风格特征、特点都符合冯大中工笔老虎的艺术魅力,像只野生的东北虎,形神兼备。而图二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风格层面都欠缺,十分呆板,反倒像一只动物园里圈养的毫无生机的老虎。

综上所述,图一是真,图二是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