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服装品牌的定位

(2008-08-16 15:37:28)
标签:

文化

分类: 设计资讯

品牌的气息散发在空气中,不论喜欢与否,品牌已经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品牌在更深层次上是对人们情感诉求的表达。它映射出某种生活方式和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品牌成为捍卫自我生活和身份的东西。服装品牌尤其如此。

中国服装品牌,二十年间,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争先恐后地涌现出来。雅戈尔、杉杉、报喜鸟、罗蒙、邓皓、天意、欧柏兰奴……这些服装品牌,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已经逐步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拥有了一批忠诚的消费群体。

众所周知,对于服装业而言,真正是品牌致胜、形象为王。品牌,是其在市场上获胜的不二法宝。那么,中国的服装品牌在营销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笔者多年关注服装品牌的营销的一点体会,现记述下来以飨读者。

品牌如同市场,是按照其客观规律运作的。任何一个产品,若想建立一个品牌,必须考虑4个因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而在产品这个环节上,我们最先考虑的应是定位。我尤其要提到的一点是,
中国服装品牌的前期定位,不仅包括服装风格的定位,还包括强势目标消费群的定位。

先拿女装品牌为例,大多数女装品牌会定位自己的强势目标消费群为25—40岁之间的白领女性。因为这个阶层的女性,有丰厚的收入,注重衣着品质,有比较规律的购买习惯,对于中高价格有较好的接受能力,所以,众多商家纷纷把目光瞄准这一群体。于是,在各大商场、专柜,举目望去,几乎全是这个年龄的时装。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新鲜人”却常常为买不到衣服发愁。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同样为买不到衣服发愁。体型特肥、特胖的人,也会遇到同样的难题。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目标消费群的定位“断档”现象。

定位“断档”现象,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会让部分消费群体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而且会构筑一个畸形的消费链。

那么,如何避免定位断档现象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细分市场、细分消费群体
。一个品牌有几个系列,比如:xx品牌,有一个“少女情怀系列”,还会有一个“金色秋韵系列”,多个系列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扩大市场份额,进而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

另外,我要谈到的是服装品牌的促销,纵观国内的服装品牌,广告都做得有声有色,但是促销,形式一直都很单一——打折。打折被视为服装品牌的营销唯一法宝。刚入季的新装,上市时不打折,卖到一个月左右,就开始打八折;再过一个月,就开始打六折;到最后换季时,有可能打到二折。促销形式单一,无法长久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消费乐趣丧失。久而久之,消费者会是哪家便宜买哪家。品牌的忠诚度
随之降低,市场份额不稳定。

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我们务必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冲破品牌成长的羁绊,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充分把握好产品的前期定位,丰富促销的形式,增加消费体验和乐趣,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服装品牌在激烈的市场中傲视同侪,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回报。(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网)

++++++++++++++++++++++++++++++++++++++++++++++++++++

其实看了这么多,不仅仅是要为我自己以后站稳脚步,打下经营理念基础,最重要的是启发自己的创新理念.例如文章里面提到的两大点.

1.目标消费群的定位的断档现象,这是国内很普遍的现象(平常逛街同学朋友应该也感觉到了吧).

就我们这些地区来说吧..像吉大那边的百货商场,所卖的服装对于身为白领和有一定能力的高薪阶层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地,当然,也是有粉多同学朋友去逛d.因为有品牌店..nike等体育品牌就是一个挺典型的例子.

至于我们这种俗话说"帅哥靓妹"或是想装年轻的"30差一点"的人来说,拱北似乎就是疯狂的购物地,来个负一层不够,终于又建立了负二层.但特别的是,每次我娘想去拱北逛街的时候,我只能露出一种鄙夷的目光,为什么?我也知道这是对我娘的不敬,但,事实摆在眼前,没有适合她的说.,,

另外一点是我实在看不过去的一点,就是每走几步路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店里的服装几乎都是一样.相形之下,不同的就是服务态度问题和价钱问题了.这也将会是我深思的地方..

2.服装品牌的促销.其实我看到这个,我也咋惊了一下,自己确实没想到这个点,而且也习惯于一般服装店所做的打折扣的促销模式.到底有什么服装品牌的促销可以利用和发展??(这个..我想了一晚上.头都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