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肇达的形式美感 中国设计师缺乏自己的风格

(2006-05-27 20:06:38)
分类: 设计资讯

http://pic.chinasspp.com/News/pic/200651292625608.gif中国设计师缺乏自己的风格" TITLE="张肇达的形式美感 中国设计师缺乏自己的风格" />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设计师不缺乏聪明,而是少有一眼望之就知道出自何人之手的稳定而鲜明的风格,同时这种风格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张肇达是国内为数较少的具有自己的风格的设计师,尽管风格的持续会给人以程式化的乏味感,但是没有风格的设计师还能称为设计师吗?

  张肇达的风格是用相对成熟的形式语言来构建的。作者曾经谈及马克·张的设计是中国最接近巴黎高级女装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张肇达的设计已经具有属于自己的通过系统化的创作手段表达的形式美感。在近几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马克·张发布会中,有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张肇达的设计基本均采用经典的西式晚装的X造型,甚至还能看到西方传统的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影子。当然,完全照搬别人也永远不能成就自己,排褶、抽皱、珠绣和印花等装饰、基于红、褐、紫等凝重的色调组合,加上西式晚装的解构变形,使得张肇达拥有了招牌式的浪漫的形式美,也让他可以用较为西式的设计思维,去表达诸如敦煌、紫禁城、江南水乡和云南西双版纳的中式主题。尽管在这种表达中我们可能找不到与主题有关的具像内容,但是对于一种浪漫主义风格的设计而言,拘泥于诸如敦煌的石窟、江南的黑瓦白墙和故宫的立柱影壁无疑过分理性,只能是通过设计元素进行或浓或淡的联想。在为张肇达第二次捧得金顶奖的云南版纳主题设计中,从黄绿的热带色冲击到筒裙外观的呈现,可以充分感觉到这种浪漫式的联想由淡转浓。

  在中国的服装界,包括在2005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追求形式美感的绝非张一人,甚至还有一群人在刻意仿效张肇达,但是,寻求形式美并不难,难在经年的追求和整台设计的形式美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而这种形式美感是需要积淀和制作基础的。如果张肇达没有对于西式晚装的精研和变革,没有对于珠绣的深刻体会,没有中山工厂的技术能力,这样的形式美的浪漫也只能停留在纸面的镜花水月之中。

  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的很多设计师中,用于进行时装秀的服装往往成为一种“表演”,很少会与商品化的成衣相互衔接,而张肇达的形式美感,不但突出体现于马克·张,也延伸到马克·华菲的成衣之中,只不过这种浪漫的形式美表达得较为内敛和时髦。

  时尚永远是一种新奇而缺憾的艺术,形式美感的突现同样也是有代价的。浪漫型的大礼服的设计需要多主题的完美结合而使得作品更加丰满,相对夸张的造型又要通过较多的衬垫以及棚架等加以定型。有位经常参加马克·张时装秀的模特就说,张肇达的衣服太重,走秀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且为固定服装的造型而使用的钢丝、棚架也可能会让模特伤痕累累。张肇达要将他的形式美感发挥到极致,无疑还得面对夸张的大礼服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怎样在设计中进行多主题的平衡并提纯和提出视觉焦点、如何采用新的材料使服装更加轻薄,还要进行结构制作手段的变革以减轻服装的重量。

  当然,形式美感的一贯和强调可能会导致风格的僵化、对于创作内容的喧宾夺主、过分自我的非时尚化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60年代如日中天的法国设计师库雷热就是前车之鉴。好在风格的丰富和丰满是随心而动的,对于服装这种实用艺术而言,形式美感本身就是创作内容的有机组成,流行资讯的发达也使得任何一个有头脑的设计师均不会忽视时尚的力量,除非他像意大利的卡普奇那样退出时装界而转入costume的设计。何况以有才子之称的张肇达的聪慧,别人想到的,他应该不会想不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