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都是各自民族的写景圣手,他们的《猎人笔记》和《湘行散记》是本民族的文化瑰宝,他们都擅长对本土风光作诗意的描绘,在叙述中融入作者本人的感情。于是,他们的作品中多了一分委婉、柔和、恬淡的风格,使得他们笔下的景和人异常地美丽动人,让人联想到一幅幅水墨山水画。两者的审美意趣和作品是如此地相似,不能不使我们思考导致这种惊人的相似的背后的真正原因。屠格涅夫生于19世纪初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位温和的军官,不幸很早逝世,母亲是位专横、任性、暴戾的农奴主,父母性格的窘异和婚姻的不和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目睹母亲对农奴的残酷统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对农奴制和农奴主的憎恨”。同时,故乡秀丽的风光、宜人的景色也给屠格涅夫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加之受父亲的影响,形成了敏感善良的性格和气质,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在《猎人笔记》中看到的是充满智慧和善良的农民,是俄罗斯乡村特有的清新秀丽的风景,这不能不说与他的善良、易感的性格有关。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都是各自民族的写景圣手,他们的《猎人笔记》和《湘行散记》是本民族的文化瑰宝,他们都擅长对本土风光作诗意的描绘,在叙述中融入作者本人的感情。于是,他们的作品中多了一分委婉、柔和、恬淡的风格,使得他们笔下的景和人异常地美丽动人,让人联想到一幅幅水墨山水画。两者的审美意趣和作品是如此地相似,不能不使我们思考导致这种惊人的相似的背后的真正原因。屠格涅夫生于19世纪初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位温和的军官,不幸很早逝世,母亲是位专横、任性、暴戾的农奴主,父母性格的窘异和婚姻的不和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目睹母亲对农奴的残酷统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对农奴制和农奴主的憎恨”。同时,故乡秀丽的风光、宜人的景色也给屠格涅夫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加之受父亲的影响,形成了敏感善良的性格和气质,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在《猎人笔记》中看到的是充满智慧和善良的农民,是俄罗斯乡村特有的清新秀丽的风景,这不能不说与他的善良、易感的性格有关。
大约晚于屠格涅夫一个世纪出生的中国作家沈从文,早年活动于风景秀美的湘西凤凰,有着少数民族的血统。“少年时在旧军队行伍中,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压迫和杀戮的黑暗,形成了他性格中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行的沉忧隐痛,并谙熟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谙熟那个延长千里的沅水流域及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淳朴的乡俗民风。并对民间的东西具备特殊的审美敏感。从这个方面来讲,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就有着性格上的相似点:敏感、善良、同情弱小、谙熟家乡本土风俗、热爱大自然。这就为沈从文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家写作特点上指引了明确的的道路,他自己也曾说过:“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他还坦言:“用屠格涅夫写《猎人笔记》的方法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一切还带点‘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十三年前我写《湘行散记》时,即有这种企图,以为这个方法处理有地方性问题,必容易见功。”由此可见,沈从文从众多西方作家中选择屠格涅夫为其创作指导,并非偶然。而是他发现了他们两者在气质和生活环境上惊人的相似。可见,文学的影响还是要有一定条件作为前提的。作家的生活背景以及作家的文化内涵和作家本人的修养气质都是指导着影响实现的先决条件,尽管它们并不是唯一和必须的条件。
再者,沈从文在继承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小说与散文相结合的诗意叙事的特点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表现自己写《湘行散记》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勾勒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和歌颂一批批淳朴的湘西农民,更重要的是旨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寻找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来对抗现有的城市文明,并且在表现湘西这种淳朴民风的同时,还用批判性的眼光对至今仍存在于乡村的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给予了有力的抨击。对乡人的愚昧和落后痛心疾首,但另一方面又因看到湘西这种淳朴的民风在强大的现代文明之风的冲击下,渐渐失去了原味而感伤。这种矛盾痛苦的思乡情结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矛盾心理是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所没有的。在比较文学领域中有一专门术语来解释这一现象即“变异”。“变异”是指在流传过程中,被流传的对象由于各种原因被接受者对其部分选择甚至曲解变形的现象。它是与流传一脉相承的,是作家在模仿过程不断探索,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文化内涵,借鉴其他作家的某种表现形式甚至思想内容为我所用,然后用本土的文化语境以及自己的生存创作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沈从文在借鉴《猎人笔记》散文化、诗意性叙事的写作特点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和湘西周围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将其放逐到时代的大潮流中考虑人的生存状态的问题,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生存模式”,这是他在借鉴他人作品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的实践的结果。
1、 材料截取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最大的相似点便是诗性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作品始终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寂寞萦绕着,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以及浪漫温馨的眷恋之情,决定着他们在取材上必以诗意绵长的乡土风光和奇异神秘的民间民俗为主要内容。如果说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自然风景宛如色彩斑斓的“浮雕般的美丽画面”,那么沈从文笔下的中国风景更像是古朴淡雅的中国山水画。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最大的相似点便是诗性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作品始终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寂寞萦绕着,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以及浪漫温馨的眷恋之情,决定着他们在取材上必以诗意绵长的乡土风光和奇异神秘的民间民俗为主要内容。如果说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自然风景宛如色彩斑斓的“浮雕般的美丽画面”,那么沈从文笔下的中国风景更像是古朴淡雅的中国山水画。
(1) 清新自然的本土风光画卷
屠格涅夫善于描绘俄罗斯中部的自然风光,清新、自然、美丽、富饶是它的代名词。沿河广阔的平原、富饶的田野、茂密的橡树林、优雅的菩提树、体态匀称的白杨、垂着树枝的白桦树。以及森林中的各种野花、鸟儿、草莓、蘑菇。这一切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刻印着沅河沿岸山山水水的秀美风姿。沿河两岸迎面扑来的黛绿色、清香高雅的兰草,古朴的吊脚楼,神秘的捕鱼声,热闹的摇撸声,水手们粗犷的说话声,连成一幅浓郁的湘西自然风情画。因此,在他们的浓墨重彩或是轻描淡写中,展览出一幅幅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乡土风光。
屠格涅夫善于描绘俄罗斯中部的自然风光,清新、自然、美丽、富饶是它的代名词。沿河广阔的平原、富饶的田野、茂密的橡树林、优雅的菩提树、体态匀称的白杨、垂着树枝的白桦树。以及森林中的各种野花、鸟儿、草莓、蘑菇。这一切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刻印着沅河沿岸山山水水的秀美风姿。沿河两岸迎面扑来的黛绿色、清香高雅的兰草,古朴的吊脚楼,神秘的捕鱼声,热闹的摇撸声,水手们粗犷的说话声,连成一幅浓郁的湘西自然风情画。因此,在他们的浓墨重彩或是轻描淡写中,展览出一幅幅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乡土风光。
(2) 感觉内的景物和人情诗意结合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在写景时,都十分强调调动身体所有的器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无一不用到,对色彩、形状、声音、气味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细腻逼真的描绘。所以他们笔下的景和人既是现实中的,更是作家感觉里的。法·都德说过:“一个庸才只凭着一双眼睛来描写,而且满足于画面。可屠格涅夫还有的是嗅觉和听觉。他所有感觉的大门都敞开着,每一种感觉和其他的感觉相沟通。”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以一个猎人敏锐的观察力描写俄罗斯自然风景中各种声音,凡是大自然发出的他能感受到的和描绘出的都会在他的笔下出现。他能辨别出空气中不同植物混杂的气味,能听出各种不同鸟类的叫声。可见,他的作品中的景物都是他所谙熟的。沈从文对湘西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如对鸟声、流水声和乡村特有的气味描写,也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深爱,例如“。。。。。。时间虽已过了十七年,我还能认出城中的道路,辨别城中的气味。”与屠格涅夫喜欢写纯自然的声音不同的是,他更喜于写以人为主角的那种交织着自然的声音的杂和。如他所说的“河面杂声的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一个圣景。”从这里可以看出后者在对前者进行模仿的同时,还进行了加工,融入人情于景物描写是沈从文的成功之处,也是他超越前者之处。正是他们对本土风光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触摸到鲜活的俄罗斯森林蘑菇和沅河岸边的兰花,亲切可感。在这一点上,两位作家又是一致的。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在写景时,都十分强调调动身体所有的器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无一不用到,对色彩、形状、声音、气味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细腻逼真的描绘。所以他们笔下的景和人既是现实中的,更是作家感觉里的。法·都德说过:“一个庸才只凭着一双眼睛来描写,而且满足于画面。可屠格涅夫还有的是嗅觉和听觉。他所有感觉的大门都敞开着,每一种感觉和其他的感觉相沟通。”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以一个猎人敏锐的观察力描写俄罗斯自然风景中各种声音,凡是大自然发出的他能感受到的和描绘出的都会在他的笔下出现。他能辨别出空气中不同植物混杂的气味,能听出各种不同鸟类的叫声。可见,他的作品中的景物都是他所谙熟的。沈从文对湘西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如对鸟声、流水声和乡村特有的气味描写,也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深爱,例如“。。。。。。时间虽已过了十七年,我还能认出城中的道路,辨别城中的气味。”与屠格涅夫喜欢写纯自然的声音不同的是,他更喜于写以人为主角的那种交织着自然的声音的杂和。如他所说的“河面杂声的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一个圣景。”从这里可以看出后者在对前者进行模仿的同时,还进行了加工,融入人情于景物描写是沈从文的成功之处,也是他超越前者之处。正是他们对本土风光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触摸到鲜活的俄罗斯森林蘑菇和沅河岸边的兰花,亲切可感。在这一点上,两位作家又是一致的。
2、 思想内容
我们在读《猎人笔记》和《湘行散记》时,不仅可以领略到两个民族诗意化的乡土风光,还能觉察到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和文化的潜在心理结构模式,进而体味到浸润其中深层次的文化意韵。
我们在读《猎人笔记》和《湘行散记》时,不仅可以领略到两个民族诗意化的乡土风光,还能觉察到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和文化的潜在心理结构模式,进而体味到浸润其中深层次的文化意韵。
《猎人笔记》是一首俄罗斯赞美诗。全书在描绘乡村风光习俗的同时,还刻画了善良智慧的农民,深刻揭露了地主丑恶残暴的本性。别林斯基曾对屠格涅夫下了如此赞语:“从以往任何人都没有这样接近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作者在描写农民的不幸命运的同时,以更多的笔墨对俄罗斯农民进行了诗意的描绘,着意表现了他们卓越的才干、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力量,赞美了他们纯洁、善良的天性,这与作家以前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不同的。他不再把农民当作弱势群体来加以保护和怜悯,而是赐予他们以智慧和力量,摆脱了前人的写作成规。他的这种高度赞赏农民的笔法给了沈从文很大的启示。《猎人笔记》的开篇《霍尔和卡里内奇》中的两位主角霍尔和卡里内奇,《美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中的卡西扬都是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着淳朴而美好的本性的可爱的农民形象。屠格涅夫还善于描写少女形象,在《猎人笔记》中他写了一系列的农家少妇,赞美她们纯洁善良的天性,表现了她们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比如《契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中的玛莎,《幽会》中的阿库丽娜,这些动人的农村少妇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农民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样,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有着类似的农民和少妇。“农民勇敢而安分,且敬神守法;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沈从文力图找到一种“健康、活泼,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他的散文中的人物多淳朴、自由、浪漫、多情,焕发一股充溢的执着的生命活力。这一点又高于屠格涅夫仅仅是为了表现善良的农民的意旨。沈从文笔下的一些刚烈骁勇、宁折不弯的男子汉,他们不安于命运,躁动着冒险的激情,面对险恶的环境,透射出征服一切的魄力,那豪侠重义的性格,情感的真诚与朴素,道德的醇厚更增添了人性的美丽。沈从文将美看作生命的属性,美存在于生命之中,他从下层人民的平凡人生现象中见出诗意,见出生命的美丽。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都不仅仅是表现人性美好的一面。他们还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这种表现在两部作品中也是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的。在《猎人笔记》中,除了善良的农民之外,他还花了大量笔墨描绘丑恶的地主嘴脸。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猎人笔记》又是一幅俄罗斯地主的讽刺画。他笔下的地主有的凶残暴戾,有的贪婪狡猾,有的无耻放荡、有的伪善阴险。尽管他们声势显赫,但无一不愚蠢、卑劣和空虚。作者在此分明包含着极大的讽刺性和揭露性。沈从文也写恶,但不同与前者。他的恶和善是分不开的。湘西虽然美丽,人性虽然美丽,“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20世纪初,中国社会剧烈变化,国家形势严峻,民族处于存亡之中。同时,30年代文明的侵入推动了湘西社会朝现代化演变,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进步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令人忧虑,社会与人心离醇厚越来越远。同时,看似美好的湘西,单纯中透露的是愚昧和麻木,天真中流露出浑噩,浪漫中包含着野蛮。这些矛盾着的性格便是湘西所独的,所以作者对湘西的态度也是肯定中有怀疑,推崇中有批判。
(3) 艺术特征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既然有着相似的诗性性格和气质,那么他们的作品中无疑就透露着诗意。于是,小说与散文想结合的创作方法便应运而生。屠格涅夫以他独有的写作气质开创了这一先河。沈从文又在他的基础上将这一创作方法推向高潮。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既然有着相似的诗性性格和气质,那么他们的作品中无疑就透露着诗意。于是,小说与散文想结合的创作方法便应运而生。屠格涅夫以他独有的写作气质开创了这一先河。沈从文又在他的基础上将这一创作方法推向高潮。
《猎人笔记》的成功,无疑也取决于它独特的形式。俄罗斯农民的真实美好的形象之所以被描写得这样动人,与“笔记”这种轻便灵活的形式和精练活泼的语言不无密切关系。屠格涅夫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自然而然的,甚至看来漫不经心的把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即农民问题引进了“随笔”这种形式,从而使得他的《猎人笔记》既保留了一般“随笔”那种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同时,屠格涅夫在描绘大自然时,注意表现色彩、音响和气息,讲究层次,表现出作家的观察力、听力和细腻的感受力。沈从文在这点上很好地继承了前者。
贯穿沈从文作品的两个典型的艺术特点即乡土性与自传性的结合,小说和诗歌的结合。前者上在屠格涅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者便是直接师承屠格涅夫。《湘行散记》中的湘西世界便是对沈从文作品乡土性叙述的最有力的阐释,这个世界中的水手、农家少妇、船手、妓女、军官,生灵活现地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热闹的乡景图。同时,作者在作品中加入自己,时而用第一人称,时而用第三人称,时而两种视角交替使用,给人以亲切和真实感。在第二个结合上,沈从文将湘西美好的风土人情和具体的故事想结合,使读者在把玩风景风俗的同时,又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览故事的同时,又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是洗礼,庄重而清新。
小结:
总之,沈从文继承了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所用到的所有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他还进行了开拓和创新,结合本土的民族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了改造和补充,从这里可以看到比较文学中的流传和变异问题的一脉相承性。
总之,沈从文继承了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所用到的所有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他还进行了开拓和创新,结合本土的民族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了改造和补充,从这里可以看到比较文学中的流传和变异问题的一脉相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