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长明妃尚有村

(2019-11-25 23:12:59)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生长明妃尚有村

闲来无事扯七卦之三十三“昭君出塞”

  有一次,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栏目请美女演员陈数朗读《王昭君上汉元帝书》,朗读者声情并茂,现场聆听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时笔者边看边想:如果他们知道这封信其实是后人的拟作,还会有如此投入吗?

  笔者读到过两封“王昭君给汉元帝的信”,一长一短,短的叫《昭君入胡报帝书》,长的就是陈数朗读的这一封。专家考证,两封信都是后世文人的“代笔”。

  文人之所以要做这种冒名顶替的事情,除了游戏笔墨,更主要的原因是借他人杯酒浇胸中块垒,也就是借题发挥。比如《上汉元帝书》,大约作者看不惯朝廷对外妥协以求苟安的时局,于是借王昭君之口伤时刺世,说一介女流“有丈夫妙用”,能像霍去病、傅介子一样安疆绥远,潜台词是说当今满朝文武“更无一个是男儿”。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一说是嫁前御赐名),嫁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相当于“皇后”)”。系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有“落雁”之姿,在历史上知名度一直很高,她出塞和亲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道。

  而实际情况是,因为这些故事大部分像上面两封信一样是后人的杜撰,可信度不高。或者说,我们对王昭君的了解更多的是关于她的文学形象和民间传说,真实的历史情形却知之甚少。

  比如,信中涉及的“画工丑图”的典故,就不能当史实看待。这个典故说的是:汉元帝后宫佳丽三千,他无法遍阅,就让画师把这些宫女画下来,再按图召幸。宫女们为了早日得到皇帝的恩宠,纷纷向画工行贿,希望他们给自己的画像多一点美颜效果。只有王昭君自视天生丽质,不向腐败风气低头。一个叫毛延寿的画师向她索贿不成,就将她的画像丑化,使她长期遭受冷落,度日如年。

  有一次,匈奴单于呼韩邪觐见汉元帝,请求迎娶一位汉家美女做阏氏。元帝按图画选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宫女王昭君敷衍对方,可在临行前她来到朝堂之上,竟然是光彩照人,艳惊四座。元帝后悔不迭却又不便失信于人,只好让呼韩邪将这位艳压群芳的美人带走,事后他下令处死了所有的宫廷画师。

  “和亲”作为涉及国际关系的大事,汉朝廷对此有一套成熟、复杂、严格的程序,不可能轻率如此。这一最早出自一本题为《西京杂记》小说集的故事,应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但是这个故事非常合乎文人士大夫的趣味。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他们积极用世却遭遇挫折之后,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文学作品中的“美人”意象,形诸歌咏。而王昭君出众的才貌、被小人构陷的遭遇和飘零异域的孤苦,最容易拨动文人忧国忧民却怀才不遇的情思。于是,历代以此为题材的诗文不胜枚举,其中唐代杜甫的一首《咏怀古迹》可为代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西晋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称昭君为明君,后人沿用这一称谓,诗中的“明妃”就是王昭君。

  作者一生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写此诗时正寄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因北方战乱,有家难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心境与王昭君的遭际产生了强烈共振,诗作有感而发,流露出无限的苍凉和幽愤。

  身处异域的王昭君想要回家,不仅关山阻隔、交通不便,更受到自己身份的限制。事实上,她自从远嫁,再也没有回过中原。汉成帝建始2年(公元前31年),也就是昭君嫁入匈奴后的第三年,与她生有一子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匈奴的“收继婚制”,她应再嫁继位的新单于,也就是呼韩邪单于与大阏氏所生的儿子复株累单于。

  这种在汉人看来乱伦的婚姻,王昭君难以接受,于是,她上书汉朝廷,希望归汉,汉成帝(汉元帝在她出嫁后两三个月即崩)敕令她“从胡俗”,她只得再妻于复株累单于,后又生下两个女儿。

  复株累单于死于成帝洪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大约33岁的昭君从此寡居。此后的情形,包括王昭君卒于哪一年,史书均无明确记载。

 

生长明妃尚有村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表现特定主题的需要,则写她在入胡途中即死,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该剧情节为,王昭君被元帝偶遇即宠爱有加,以假丑图欺骗元帝的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遂投奔匈奴,向呼韩邪单于献出王昭君真实相貌的美人图。呼韩邪单于向汉朝廷点名索要王昭君为妻,否则“大势南侵”。满朝文武怯懦无能,“畏刀避箭”,元帝不忍昭君远走和番,却又无能为力。王昭君得知情况后心焦如焚,她一方面难以割舍元帝对她的恩爱,并担心“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但“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无奈之下只得“情愿和番,得息刀兵”,却在出塞途中行至汉匈交界的黑龙江时投水而死。

  作者借古讽今,为了使剧情切合自己所处时代元强汉弱、汉人备受凌辱的现实,不惜改变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改汉强匈奴弱为相反。于是,在剧中,汉元帝面对呼韩邪单于的威逼也只能哭哭啼啼、无可奈何。

  西汉前期的和亲,确实是在敌强我弱背景下的屈辱求和。尽管汉朝廷忍辱负重,不惜子女玉帛百般讨好匈奴,依然不能免去匈奴的频繁入侵和他们对边境的疯狂抢掠。

  汉武帝对于这种被动局面痛心疾首,多次派大军痛击匈奴,迫使匈奴向西北逃窜,到元狩4年(前119年)终至“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的西北边患基本解除。

  汉宣帝时,社会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国力进一步增强,汉帝国联合乌孙等邻邦再给匈奴致命性重创。匈奴愈益衰弱,内部四分五裂,五位单于并立,纷争不断,内外交困。

  作为匈奴的一支,呼韩邪单于先后3次觐见汉朝皇帝,俯首称臣。前两次在宣帝朝,第三次在元帝朝,即娶走王昭君的这一次。此时汉帝国应呼韩邪单于的请求重启和亲,远不是《汉宫秋》所言“只凭佳人平定天下”,而是敌弱我强之后的修德来远、羁靡安抚。

  也正因如此,汉元帝嫁出去的不再是公主而只是一位普通宫女。

  从这个意义上说,昭君出塞对于增进汉匈互信,巩固和发展两国之间和睦友好关系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有限的,如果没有汉帝国国力强盛这个根本,光凭王昭君的美色不可能阻止游牧民族的铮铮铁蹄。

  到了现代作家曹禺的笔下,王昭君故事的调性则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他写的话剧《王昭君》中,过去“哭哭啼啼”的王昭君变成了“欢欢喜喜”的王昭君。该剧本沿引和发展了《后汉书》王昭君“自愿请行”的说法,她出塞和亲、促进汉匈民族友好的举动完全出于她的精神自觉和主动选择。作者为了说明王昭君这种意识其来有自,一是虚构出一个引长期得不到皇帝恩宠而精神失常的孙美人,来表现宫女们命运的悲惨,二是把王昭君的父亲设计成为一个应征守边的戍卒,因汉匈冲突而丧身边关,临死前留下遗言,希望后人做促进汉匈长期和好的事情。而昭君是王家的独苗,虽然是女儿之身,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她责无旁贷。

  这样的剧情设计,让王昭君的性格更加丰满、可信,却不免“顾此失彼”,因为历史上的王昭君并非“独苗”,而是有兄弟子侄,而且她的侄子被朝廷封为和亲侯,在王莽执政期间作为特使多次出使匈奴,为汉匈政治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笔者无意在此探究,只是常常想:假如人死而有知,王昭君看到后世文人对自己身世经历和思想情感的种种想象和设计,会作何感想?

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年暑期,我随同事们去神农架旅游,车过兴山县,望见香溪边昭君故里,忽然想下车走访走访,看看当地是否还保留有少女灼脸自毁的习俗——因为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过昭君村》。该诗最后有言——

  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

  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宽;

  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昭君故里盛产美女,这些美女为了避免王昭君同样的命运,竟然不惜灼脸毁容。

  白居易此诗也是旨在托古讽今,批评当时盛行的宫廷选秀。虽然是以诗言志,但其立意之基的事实应该是可信的。

  到了南宋,诗人王十朋也写到了他在昭君村同样的见闻:十二巫峰下,明妃尚有村;至今粗丑女,灼面亦成痕。

  连毫无入宫出塞之虞的“粗丑女”也灼面成瘢,可见当地年轻女性灼面风气之盛。王昭君虽然别亲弃故,背井离乡,但也是贵为阏氏,万人之上,她的同乡少女们对于这种乘龙跨凤、光彩门户的美事何以竟惧怕至此?莫非那些不曾开化的村姑们不懂“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单车后面笑”的道理?

  汽车飞速前行,望着窗外香溪边挺立的昭君雕塑,笔者无端想起离这里不远长江上游的神女峰,以及一位女诗人为之所写的诗句:

  与其在悬崖上苦守千年,

  不如在爱人的怀里痛哭一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