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虐”也是对孩子爱的表达......

(2015-04-06 20:08:17)
标签:

育儿

教育

时评

                              http://s9/mw690/001lmbacty6RhVyHcBqa8&690

    近日媒体报道了南京江北一小学二年级的男生童童(化名),因没完成养母布置的课外作业,而遭到养母殴打、导致全身多处皮肤受伤的事件。目前,童童的养母李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已被高新警方刑拘,童童被亲生父母带回老家抚养。(据4月6日《现代快报》)

    在依法治国成为主流话语而且现代家庭对孩子倍加珍爱、尊重的当下,南京市此起虐童案格外引起关注;特别是图文并茂的现代传播手段,更令人触目惊心;而打人者李某某系被虐孩子的养母身份,更增添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事实又未必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笔者综合媒体的报道,得出大致经过应是:李某某要求童童读某一本书,童童没有按时完成,却撒谎说读了,李某某要童童讲出书中的故事情节,童童撒谎暴露而遭毒打。而童童的亲生父母对其养父母的“严厉”教育方式给予理解,“我们并不怪他们,也不怨恨他们,他们确实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童童自己也对养父母心存依赖,他告诉记者,他不怪妈妈,妈妈平时对他很好,他依然希望回到养父母身边。

    童童及其亲生父母的这种态度,不排除是由于家庭贫困而对养父母家优越条件的认同。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他们看来,养母李某某对养子的打骂,不是恶意的虐待,而是一种望子成龙的高要求,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严厉,也是一种中国式父母的大爱表达。

    本来,虐打就是虐打,有遍体的伤痕可以作证。然而,在一种特殊的语境之下,虐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爱恨交加的激情演绎。长期以来,以“严厉管教”之名虐打孩子甚至导致孩子死亡的事件不时见诸媒体,而“体罚必要”的教育观也颇有市场。

    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家长式管教孩子的传统,而更主要的是孩子成才“华山一条道”的严酷现实。孩子要成才,要有出息,唯一的正道是凭借考试高分进入重点学校,除此之外都是“不务正业”。在这种一元化的成才观和单一的教育模式之下,孩子的个性、兴趣必然要受到种种限制。当孩子的天性表现与家庭、学校的要求出现矛盾时,家长以带有暴力倾向的方式压制孩子的“调皮”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虐打孩子等过激行为也成为一种必然中的偶然。

    在此语境之下,国人延续着“打是亲骂是爱”的心理惯性和道义优势,不仅责打孩子的家长理直气壮、有苦难言,旁人见此也是见怪不怪、表示理解,甚至被责打的孩子从“理智”上对家长的严厉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认同感。缘于此,相关部门对虐待孩子的个案施行援救固然必要,而政府改革教育体制、社会改变成才观念才是治本之策。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5/0406/02/AMG30LUM00014Q4P.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