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一条“山东潍坊人事局下死命令,一帮三解决学生就业”的新闻引发的舆论质疑,近日潍坊人事局局长杨同光向记者解释说:这个事情绝非行政命令,没有强制性,更谈不上“死任务”。(据5月22日《新京报》)
   
可是,既然每名干部帮助3个大学生找工作的任务是杨局长在一次会议 (潍坊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
讲话中提出的,而且他要求下属对“这个任务一定要重视和完成”,怎么就不是一种行政命令呢?
    
当然,杨局长有他的解释:该任务“不是以政策或者文件形式传达的”。况且,新闻中也确实没有关于该局对未完成者采取何种处罚措施的报道。但是,不是所有的行政命令都要以政策或者文件的形式传达,也并非没有规定处罚措施的任务就不是“死任务”。
   
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微妙的官场生存技巧。既然杨局长在会上布置的任务“源于市委号召的为民办实事的通知”,可见,为多少大学生找到了工作,将是人事局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也将是杨局长执掌人事局的一项具体政绩。这种事情,既是“为民办实事”,同时也是给人事局及其主管领导争面子、创政绩。
   
对于下属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权力者有合法的伤害权和合法的“不照顾权”。谁不给局长“面子”,局长也可以给不给他面子。其中的微妙关系,官场中谁个不懂?而且,只要任务冠上重大主题,又不是过于荒唐和难办,下级明知不合理,也会尽力去办,因为他们相互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囚徒困境”的压力之下,人人不敢落后。
   
当权力的自由裁量权很大的时候,领导的口谕、字条、批示的威力有时胜过以政策或者文件形式传达的“死命令”,权力越大,其“死”的程度越高,可以令下属“于无声处听惊雷”。而且正因为没有行诸政策、文件,属封闭隐形操作,一旦弄出问题,领导可以以此逃避责任。也正是领导的“非行政命令”存在这许多的微妙之处,才导致官场出现一些乱象和诡异的事情。(全文748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2/013415663850s.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