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将要大换血:《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掉《孔雀东南飞》,《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古文名篇通通撤下。消息传出,各大网站论坛一片哗然,并很快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据8月17日《新快报》)
中国文学作品汗牛充栋,经典名篇数不胜数,而语文课本能够容纳的篇目又非常有限,无论编委们怎么处理,最终的产品都是“遗憾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前进、新事物的涌现和观念的流变,课本要与时俱进,内容“新”“旧”更替也是自然之理。语文教学追求的是综合性目的,从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到人文素养的积淀,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到观念品质的塑造等等,都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仅从某一个方面评定《雪山飞狐》与《阿Q正传》孰优孰劣。
再说,尽管课本以《雪山飞狐》替换掉了《阿Q正传》,学生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阅读、理解《阿Q正传》,恰如现在一些学生一方面在课堂上学习鲁迅的作品,另一方面又在课余充当金庸的“粉丝”。随着图书市场的日益发达,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更加方便。而且,只要有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受到鼓励和倡导。如果是这样,课本选用哪一篇经典作品,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观念品质的养成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现在的真正问题在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不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教学方式则是把课本当成唯一有用的“金科玉律”和“敲门砖”,超出课本之外的教学则成了“不务正业”。而对于课文的理解,又都是老师规定的条条框框,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以适应考卷上唯一的答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吸纳的只是一些被肢解的、僵化的知识碎片,无论是哪一篇选文,他们所牢记的只是机械的、支离破碎的“标准答案”,而无法系统地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人文内涵,更不能对文本作出自主的价值评判。正因如此,尽管语文作为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一门主要课程,但当前大学毕业生母语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此背景下,教学机制的创新比语文课本内容的更换更有意义,也更为紧迫。机制不变,更换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更换了可能出现的考题和需要牢记的答案,如此而已。(正文930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8-17/005712397700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