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临,防止考生舞弊是高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各种防舞弊举措悉数派上用场:学校与学生签定诚信承诺书、教室安装摄像镜头、考生不准带手机入场、不准使用隐形笔……凡此种种,考生人人成了被怀疑和监视的对象。
采取上述措施,其实包含着对被防范对象的一个潜台词:你是不被信任的。假如我是一名考生,想到不知哪个角落正有摄像镜头对着我,我肯定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因为极少数不自觉考生的存在,就如临大敌地把所有考生都当成了“舞弊嫌疑分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不过,为了保障高考的公正性和纯洁性,采取这些防范措施也是迫不得已。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据报道,近来有一种“不用枪手”、“保你轻松考试”的作弊器广告在网上流传,这种号称“最新眼镜OO型第三代考试作弊器”的东西,通过微波和光学原理传递答案,“准确率100%”。这还不是最绝的,据说,还有人把间谍用品也用到了考试舞弊上,只有纽扣大小的作弊器,却装有“一个伪装针孔摄像机、一套接收装置,一套发射装置,一套无线隐形耳机”。
不管这些信息是真是假,但只要有市场,今后肯定有人造出来。到时候,高考会不会规定考生不准戴眼镜、不准穿有纽扣的衣服呢?
一场高考,也是我们社会道德水准的大展台。在社会诚信岌岌可危的大背景下,高考诚信必然成为一道严峻的公共考题。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评定模式,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名校崇拜,也诱惑着一些人不惜一切手段“跳龙门”。更可怕的是,学生高考成绩的优劣,还与地方政府的政绩、学校老师的福利挂钩,这样更增加的考试作弊的复杂性。2000年震惊全国的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就是由当地政府部门参与组织的。
诚信缺失必然增加社会管理成本,降低社会运转效率。于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变得像一场场“反间谍战”。而对诚信的怀疑和防备,反过来又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诚信自觉。当莘莘学子们走出处处设防的考场,谁能拭去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的一绺阴影?(正文785字)
(彭联联)
文章引用自:http://news.sina.com.cn/c/edu/2006-06-06/08529131068s.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