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鱼化龙

标签:
花钱钱币收藏研究文化图片生活学习时尚 |
分类: 泉海品泉 |
花钱----鱼化龙
坚持不懈终成功
---- 镂空花钱“鱼化龙”赏析
镂空花钱是中国古钱币的奇葩。是古代花钱中形制较为特殊的一类,为环钱形的透空牌饰,基本上保留了原始花钱的特征----类似铜扣饰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镂空是中国传统雕刻工艺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并影响到以后的多种造型艺术。镂空钱的花纹图案艺术体现了制作者的美学思想,与窗花、门签、剪纸、皮影、建筑中的什锦窗、家具中的透雕、双面绣等艺术互为影响。镂空花钱正是借用了中国传统雕刻工艺(木雕、砖雕、石雕等)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方面独树一帜。镂空花钱的题材比较多,本篇赏析“鱼化龙”。
古代的科举制度,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锲而不舍,都期盼着“一举成名天下闻”的动人时刻。“头悬梁、锥刺股”是激励,“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激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激励,镂空花钱“鱼化龙”亦是激励。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封氏闻见记》卷二:“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琵琶记·南浦嘱别》:“孩儿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妈妈来相送,但愿得鱼化龙,青云直上。”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大荒西经》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是鱼变为龙的早期过渡形态。龙就是神化的蛇虫,《海外南经》云:“虫为 蛇,蛇号为鱼。”民间风俗早有鱼化龙的说法。《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朝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神鱼化龙,鲤鱼跃龙门、鱼变化为龙。典故见《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鱼化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在黄河壶口瀑布下游,龙门山和梁山左右对峙,汹涌的河水穿峡而过。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劈开的河道,两岸山崖有如壁垒森严的大门,因而叫禹门。又因有 “春季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入其门,化而为龙”的神话传说,故又称之为“龙门”。相传每年的暮春时节,黄河里的鲤鱼顶着逆流,从下游蜂拥而来。它们在巨浪中向着龙门挺身腾跃,其场景颇为悲壮。鱼儿若能跳过龙门,就会有云雨在下相托其身,又有天火从后焚化其尾,于是金鲤化身为神龙!而那些未能跳过龙门者,则仍然是凡鱼,甚至因为跃龙门导致精疲力竭而亡。鱼化龙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必须经历艰苦不懈的努力,方能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