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完全娱乐)相声,死不死?

(2007-07-10 11:57:37)
 

文/李禾穗 图/老张

周六接到电话,侯三爷去了,正巧编辑们在我家糟蹋香烟啤酒,听闻所有人都很震惊,停顿几秒才有人絮絮叨念,不会吧不会吧…


近几年可谓大师接踵而去,高英培、马三立、郭全宝、马季、赵世忠和刚离去的侯三爷,一时间江湖动荡。这些老先生个个生在旧社会,长在春风里,好不容易跨过世纪,一生都奉献给他们致力的事业,历经风雨。他们是相声的活宝,怀念这些大师并不仅是他们站在台上抛多少段子能抖多少包袱,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背负着这个行当的传承,套用徐德亮的话说,真是死不起了…


因为时代原因,相声一度成为明争暗斗的名利场;如今,还是因为时代,相声面临着或衰亡或重获新生的重要关口,大师们的离去让人担心的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毕竟200年的传承不能说没就没了,担心的是新一轮江湖的纷争。在最近20年,相声的惨淡,到如今的刚有些起色,这样的纷争势必会带来一次不小的打击。三爷生前拥有诸多头衔,膝下徒子徒孙峥嵘斗艳,个个都是腕儿,相声门里的人都称三爷那是相声窝。同样其他逝去的老先生也都徒孙无数,现在师傅们走了,群龙无首,没人压的住场了,谁心里都有一把算盘,论了相声几十年现状,你一嘴他一舌的指点迷津,个个生龙活虎,瞪着眼跳着脚的想杀出血路,这下终于可以无所顾及的奔向眼前的名利场了。这样的担心,是因为我们真心的爱相声,我们怕它刚刚大病初愈,就掉进了满是钞票香气的臭水沟里。相声本是老百姓的市井艺术,本身渗透着点点滴滴最淳朴的生活形态,街坊邻居见面都能套个段子打打趣,就是这种特征造就了老百姓的热爱,毕竟说的都是咱自个身边的事儿。可您要是真红了,这么多年熬出来,从满场子买吆喝赚个窝头钱到现在的汽车洋房,您还能给我们带来乐趣吗?再加上您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您还舍得关心我们百姓的生活吗?


这不是危言耸听,相声门传了几辈子,造就了属于自己的江湖,既然是江湖就一定会有刀光剑影。可是,在相声玩命挣扎的当下,这样的刀光剑影会是场新的革命,还是会残血夕阳人去楼空?死去的是人,不是这门艺术,可要是有一天您听烦了郭德纲看腻歪了德云社,下一个包袱该选择谁来抖?


一个郭德纲是不够的,争奇斗艳的场面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相声死不死?依然是个问题。


 

从血液中渗透出来的传统魅力

 

“我拿出勇气来啊~~我上去一拍她肩膀:‘同学,这块砖头是你掉的吗?’”

去年德云社北大相声专场上,徐德亮在毕业5年后重返校园说这段“我的大学生活”时显得格外心潮澎湃--那一夜,是他第一次在北大说相声。

在北大攻读“古典中文系”的这4年他没在北大演过相声,因为他不愿意在非正式的剧场表演,他也不希望世俗眼光把相声看得很低,因为在他眼里,相声是一门艺术,不是把戏。

 

江湖堆里的执着文人

 

当“徐德亮”与“相声演员”几乎划等号的今天,这个生于70年代末的年轻人不止一次地强调:“我是个做学问的人”。

 

相声门里老前辈总拿徐德亮开玩笑,“你就是没有湖气(江湖气),都是书气”。无论是在台上还是生活里,他都带着他那独有的文人气质---不张扬,但很认真。他身上那种清高的气质,让人很难相信他打小就混在充满江湖气息的相声门里。

7,8岁开始接触相声,两年后就随师傅在庙会“撂地”,打小就历练相声演员“刮风减半,下雨全完”的考验。于是在多年后,与同行中说起“我是个见过明地的人”,仍然不免带着那难以掩饰的自豪感。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徐德亮带了点诗人的散漫与艺术家的拧吧:“我无法把相声当职业,不把这事当回事才能成,当兴趣才能发展。”他没有把相声当职业,却一路从未放弃过相声。高一在茶馆不收钱时说,03年在一小广告公司拿600月薪的时候说,现在颇有名气了还说。对他而言,相声是个活动的东西,不图名不图利,却永远有新的刺激点,越琢磨越有劲。

 

毕业后在信报当过记者,也在IT公司从小编辑做到总监,现在的徐德亮是个自由职业者。近期他打算把他洋洒了10万字的毕业论文出本书。这消息一传出,多家出版社都在候着。但当知道论文内容是关于俗曲时,都感到很奇怪---还以为你要出一本关于相声研究的呢!他也感到很奇怪---“我为什么一定要出一个关于相声的东西啊?”     


特性独立的相声人

 

 我这耳钉很出名了,这是中国相声唯一的一颗耳钉

 一直从师不行,如果把这个当职业了后会失去其他的东西,首先就是文化水平上不去。相声本来是项服务性的行业,如果肚里没粮,就无法迎合社会,无法逗乐观众,那时我们靠什么吃饭?

 相声教材?初衷很好,但确实很傻。相声是一个最难的东西,除了基本功,没有能教的地方。就得一句一句练,玩命练,而且得到台上去说,三翻五次地被轰下去,靠磨练才会有自己的东西,照着谁说的本儿都没用!


为了失去的纪念,为了失去的奋斗

 

2007年6月23日,中国相声痛失侯耀文,几乎所有人都马上感知到—中国相声最近失去的确实太多了。老一辈的艺术家走得太匆忙,新一代的承传人才初见气候,中国相声是否走到了又一个尴尬的青黄不接时期?

 

作为德云社张文顺先生的弟子,对于师叔侯耀文的离开,徐德亮有种门里人的透彻。他坚信说相声的人可能会死,但相声这种文化现象不死。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大至应该就如此。

 

2007年6月24日,相声门中众人还沉浸侯耀文先生离去的震惊与悲痛中,但观众还在,演出还要继续。为缓和台上捧哏王先生与台下观众们的情绪,徐德亮在开场时表达了对侯先生的哀惜,随后作了一翻惋惜:“。。。马季,相声领军人物,才七十四岁;赵世忠先生,一代捧哏巨匠,七十二岁;侯耀文,当代仅存的两三杆大旗之一,五十九岁;郭德纲,三十四岁。。。”徐德亮这寥寥几句,马上就让台上搭档和台下观众轻松起来,是能耐,也是告慰前辈的方式---让笑声不断,令相声不死。 

 
(唉,看着我是真显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