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北大教授站出来说自己的工资低,立刻招来了成千上万人的鄙夷甚至漫骂。甚至连新浪也把新闻标题定为“北大副教授公布工资单叫穷”——叫穷云尔,已经在暗中标明了大编辑们的立场。
我在网站上、BBS上,以及相关人等的博客上杀了个七进七出,基本上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有人指责此公“走穴”太多,影响工作。此公则贴出自己的工资单,说明工资入不敷出,不走穴无以安身立命,且走穴不会影响正常工作。
很简单的一件事。
然后就又招来了更广泛的漫骂或者冷嘲热讽,甚至还有人写长文反击。但其实都很奇怪,他们的主攻点都在“北大教授大部分都有兼职收入,工资低不代表实际收入”上面。
此公因兼职被人骂,所以贴工资单说明自己只凭工资不足以生活,这和“北大教授大部分都有兼职收入,工资低不代表实际收入”有任何矛盾之处么?
可笑而又可气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做出一副义正辞严的面孔,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恶毒词汇,来攻击一个并不存在的假想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绝对正确,都用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论据武装那些无处着力的论点。
就像村里丢了一个孩子,一村人群情激愤磨刀整宿,然后喝血酒写绝笔,杀光自家妻儿老少,烧了自家两间草屋,成群结队,以誓死不归的气势冲进山里,把一只正在冬眠的狗熊斩了一个体无完肤。
在这个故事里,狗熊基本上算是无辜的,说它“无辜”,是因为它在冬眠,已经昏天黑地好多日子了,和丢的那个孩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说它“基本上算是无辜”,是因为它是狗熊,在人看来,它本身可杀。
这就引出了更深刻一点的话题:北大教授被人围攻,不是因为他收入多少,而是因为他本身是“北大教授”。
你是教授,已经很招人恨,更何况是“北大”教授。
就像网上一直在骂北京一样。北京人,你们凭什么这样,你们凭什么那样……用语之粗暴直白,令人双目欲盲。
你是城里人,已经很招人恨,更何况是“北京”人。
给此公博客的留言中,有人写道:你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咱一个老百姓一年的收入还多哦。
无独有偶,我刚上北大的时候,父母都已经没有工作,想申请一下减免学费或者助学贷款,写好申请表上交,写的是父母月收入六百元。老师知道我家庭困难,特地把我叫去,说:“你把家庭收入再改一下吧,这样写是申请不上的。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同学的申请表上,一家的年收入才一百二十元。”
在北京月收入六百元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我想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心里有数。在农村地区年收入一百二十元,也不是没有。问题是,凭什么你要质问我:你家月收入顶我家三四年的年收入,你凭什么申请减免学费?
没办法,事实上,质问的人不但很多,而且情绪都很激烈。
在生活中我可以退避三舍——不是不勇,而是明白,勇不勇不在敢不敢于和糊涂人交锋。我想这个道理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学生应该明白,白领应该明白,教授更应该明白。
那为什么还要在网上与之争短道长呢?
网络给了所有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普罗大众永远是网络的主体。你们已经是“北京人”,已经是“北大教授”,理所当然是要被人骂的。换言之,因为网络给了所有的人说话的权力,所以身为北京人或者北大教授就活该罪该万死。
看看那些言语粗俗的留言,看看那些不知道所云的跟贴,看看那些逻辑混乱的文字……
其实此公是明白的,所以给这些人冠之以“无脑人”的名号。问题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此标准之外的人是不屑于搭理的。无论是教授,还是农民,都是一样。那么在网上为什么还要与在生活中完全不搭理的人争论、辩解,甚至动意气呢?
既然已经走出了书房,不妨多学一学娱乐明星吧——无论老百姓说什么,是捧是骂,都笑脸相待。
谁让咱是出来卖的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