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2020-07-07 22:22:20)
标签:

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

书评

分类: 读书札记

写到《乡土中国》就不得不介绍作者费孝通,费孝通生于清朝末期知识家庭,长于民国,有留英经历,早年即学有所成。本来是对这个作者不感冒的,但是看到他在序言中介绍了,对他肃然起敬。费孝通在西南联大教学期间,作为一名教师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我尤其喜欢我的点评:人生往往到中年后就结束了!这也是我准备读《约翰·克里斯朵斯》的原因,据说这本书也是如此。

生于行伍之间,又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熏陶,在留洋期间师从于大师。由于文化的遮蔽性,因为费孝通在欧美长期待过,更能跳出去好好看看这个乡土世界。这篇《乡土中国》,就是费孝通尝试回答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个多么庞大的话题啊!本书也不是一个系统的书籍,而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所感写出一篇篇随笔。《乡土中国》共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论文。作者抛砖引玉似的选取了诸多命题并深入思考,让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达到共鸣。正因为命题太大,又没有一贯的主题,本读书笔记甚是难写。

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写乡土中国怎么样,其实贯穿着为什么这样。即特征与成因。我认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出现所有特征的原因是“稳定”!因为稳定,人民依赖土地,被固定在土地上,才有了乡土中国!因为稳定,才有了老少长幼,才有了差序格局、长老统治等。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基层社会如此稳定的呢?更深层次好像也没有挖掘。

因为每篇论文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很难强行分类,这里还是针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总结吧!

《乡土本色》介绍了中国的底层社会是固定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进而产生了熟人社会。从社会学专业角度分析,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礼俗社会。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说明了在乡土中,要普及文字所面临的现状。因为乡土是个熟人社会,一方面不依赖于单一的文字和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另一方面,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也是文字存在的重大意义。而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在这种情况下记忆都是多余的,这也是文字下乡不顺利的成因基础。

《差序格局》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熟人社会中发生意义,随着私人联系的紧密程度而有了差等的次序,也即伦的概念。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是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所以是私人的道德。

《家族》中提到在所谓“家”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中,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另一方面是男性社会为主导。能产生家族是因为稳定,自给自足,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

《男女有别》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男女女这些不稳定因素自然是被限制的对象。个人觉得人类繁衍自然会存在对异性的霸占,约束男女之间的组合模式也是维护强者利益的一种方式。

《礼治秩序》的前提是传统(流传下来统一的共识)!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

《无讼》也是具备时代背景的。当代社会,诉讼已经不被人们不屑,这也反应了时代的进步。但是人性是不会变的,在当时的社会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有悖于家族统治,被社会不屑。

《无为政治》是费孝通提出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中的后者在发挥作用,因为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从统治者顶层来看,除非官逼民反,否者社会一定是稳定而无为的。

《长老统治》实际就是封建家长制。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虽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依赖于传统而形成的。越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长老统治越是明显!

《血缘和地缘》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籍贯(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血缘是身份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社会的基础。

《名实的分离》这一章写得好,适用于当今社会,尤其是带有政治性的场合中,可见虽然时代在变,但是中国人的人性一直保持稳定。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急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从欲望到需要》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却迎合了人类进化繁衍生存的需要。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对封建礼制那一套也多有舍弃,一定程度上已经跳出了文化的遮蔽性。期待自己也能系统地总结出个一二三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