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丘遐想

(2016-10-06 16:11:24)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说到贝丘,总是给人们很多遐想,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辞海》贝字词条释:贝,1、蛤螺等类软体动物的总称。2、古代用贝壳作的货币。对于贝,古籍中有很多记载和描述,如雅·释鱼载:陆猋,在水者蜬,大者,小者虫责ji这是说贝形渠,细贝也有紫色《又》馀貾黄白文文,古代本义:即花纹、纹理黄,是指质地,白文为斑点《又》泉白文。,是指质地黄,指纹理斑点实际就是天的《又》蚆博而頯。頯,即颧,宽颊骨,指贝呈中央广,两头尖的形状《又》蜠大而即介壳比较汙薄。以上都是在说贝由于有在陆上的、有在里的因生长环境、大小、纹理、斑采不同而叫法名称不一样。《相贝经如是说:朱仲受之於琴高,以遗会助,其略曰:盈尺,如赤曰紫,赤质红章曰珠绿文曰绶贝,黑文黄划曰霞。下此有浮、濯、皭、慧《相贝经》是以记载和介绍贝为主的一部类书,为汉代朱仲所著,而文中的朱仲是一位汉族传说的仙人,琴高为汉刘向《列仙传》记载的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在水中浮游遁行200年的仙人。这里是讲严助为会稽太守时,仙人朱仲从水仙琴高那里得来的径尺大的仙贝馈送严助的故事,借以列举了贝的若干种。贝,现在人们统称牡蛎、蛤或其它软体动物中腹足类和瓣鳃类。体软无节外束膜一层曰外套膜能分泌液质结构成壳名为介
   中国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不丰富,个部落或家庭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需要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是物易物的简单形式人们没有货币的概念,也不需要货币。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也丰富起来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这种稀有的自然物作为交换的中介物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还未被 人们认识,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精致,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装饰品由于大小适中,又轻便易于携带,便计数等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的出现,贝作为交换的介自然的事了,因此,天然贝就被赋予了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交换职能。

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

贝币 贝币

先秦贝币 先秦贝币

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出土的贝币,年代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部沿方沿海,恰与薄姑国存世的时间和所在地域大致相当,反映了时期交流的情况。 它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贝币,自然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介 黑色贝币 黑色贝币

商代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是一种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仿贝的货币形式。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铜贝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完好保存的不多。

贝姓

《说文解字.贝部》讲:“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货币,周代谓泉,秦汉谓钱。周代设有专门管理货币入出的泉府机构,流行于市的谓布,藏于库的谓泉,即钱财如泉水喷涌不绝之意。也就是说,先秦时期原始的货币主要是以天然的贝材作货币的,当然战国时候也出现了如齐刀币等币种形式,直到秦代才统一币种,废止了贝币,改行铜或铁的币材货币流通如秦半钱、汉五铢等。

贝币,作为原始货币形式,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学名为货贝。中国殷周时期就以齿贝为货币,以若干贝为一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为贝币的计量单位。一般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由于天然贝不够用的,乃用仿制品,如珧贝、蚌制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等,显然铜贝当是属于货币向金属币材过渡的一种形态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铸钱,废贝、刀、布等币。汉王莽曾经一度恢复贝币的使用。在云南一带,直到清初,还在使用贝币。据《本草纲目.介部.贝子》:“古者货贝为宝龟,用为交易,以二为朋。今独云南用之,呼为海蚆。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元史.世祖纪九》:定云南税赋:“用金为则、以贝子折纳,每金一钱,直贝子二十索。” “一索,贝八十枚。”

贝丘遐想

《山海经:阴水中多文,邽山濛水多黄贝。《易·震卦》:亿丧贝是讲贝是用来交换粮食的东西。《·庚》:具玉。讲贝是。古人取其甲交换物品,如今用之为钱。又《命》大。《》大渠。指贝的穹窿形状如车辋(古车轮周围的框子,相当于现在车轮的钢圈),《史·平准书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刀布之币兴焉。《》《食志》讲:有十朋五,皆用为货,各有多少,两贝为朋,故直二百一十六。

《辞海》贝丘条释:贝丘,1、古地名。或作浿丘、沛丘。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左传.庄公八年》“齐候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即此。2、考古学名词。古代在沿海地区或湖滨居住的人类所遗留的贝壳堆积遗址。考古学显示,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主要指文化层中包含人们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公元前2000——前5000年不等)。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明嘉靖40年《青州府志》表明:博兴县湖滨一带,古为贝丘地区,清承明制,这些地区仍以贝丘名乡,达数百年。明代贝丘乡:在城南。领社一十九。有院庄、柳桥、北寨、相巩、贾台、成兴、戎(崇)兴、西鲁、绦刘、赵李、兴福、兴和、李村、张夏、同光寺、张家、东北庄、郑家庄、董官庄等,具体多少村不详。清代贝丘乡仍辖19社,共辖村庄118个,它包括了现在的锦秋街道、湖滨、曹王、兴福、店子镇的很大一部分地区。《聊斋志异·梅女》:“康熙甲子,贝丘典史最贪诈,民咸怨之。”亦是指这里。

《左传、庄公八年》记载,这里发生过一件候族互相残杀的鬼蜮的典故,至今有襄公庄、襄公冢的地名和文化遗迹为证。贝丘地区自古水草丰茂,动植物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近邻齐国故都临淄,是齐候王公游猎的首选之地。清代博兴八景之一有“贝丘风细”之说,诗为证:

贝丘风细

昔人车马猎齐东,往事无凭尚在风。

侧耳乍听疏树裏,穿帘如觉小堂中。

林梢淅淅飞黄叶,窗外萧萧响碧桐。

不独封姨曾有约,令人千古恨无穷。

来薰门南,有贝丘山,齐襄公田猎处也。春夏清风徐来,披襟当之,和气怡人。

然而,贝丘最为历史和地理专家们遐想的不是风景,而是这里的财富之运。贝丘处在殷商时代的薄姑国都城(今博兴县城东南十五里寨卞村北约1000米,有薄姑遗址。)畿辅之郊。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薄姑,作为殷商时期的东夷大国,因参与武庚、管、蔡联合奄、徐造反,被周成王征讨,遭遇了最残酷的毁社、弑君、徙民的灭国之灾。虽然,周成王封师尚父薄姑旧地,姜太公借薄姑繁荣的经济基础,推行实业新政,成就了齐国霸业600年,但薄姑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没有留下只字片纸的历史资料。贝丘作为薄姑城都的近郊之地,享有钱库之谓,与薄姑国的兴衰有什么历史联系?在薄姑四百多年、齐国6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宝地鼎盛上千年,贝丘在这一个过程中担当了什么角色,处于什么历史地位?人们只能凭借历史的一鳞半爪和文字演变等专业知识,去作丰富的遐想。

人们从出土的象牙、麋鹿角等古生物化石不难想象,这里是近代麻大湖的东畔,上古时期气候湿热,适合各种水陆生物生长。掂着“贝丘”之重,人们不难联想到薄姑北鄙的滨州市无棣县滨海地区赖以生产贝瓷的贝沙资源。据说他们的贝沙资源是因为古代黄河从此入海,淤积形成了许多高出水面的沙丘,在潮汐的作用下,海水把大量的生长在淡水与海水交汇处的营养富集带的海贝壳推拥到这里,堆集形成的。考古发现,沿渤海岸往北,河北、天津沿海类似这样的贝沙带还有好多条,都是出于同样的自然条件生成的。

博兴县北部沿黄地区直到1500年前还是海套子。陈虎店(今陈户傎 )在明嘉靖42年《青州府志》中还被描述为盗贼之区,当十分荒芜。博兴中及西南部自古低洼,为济水、诸河渚汇入海之道,汉唐时代还是茫然巨浸。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讲“薄姑旧址去海滨不远,然则薄姑地望正合於当年济水之入海口,是当时之河海大港无疑。”有专家这么认为,薄姑国是华夏民族早期历史上蓝色文明的一个辉煌时期,临近的大海因此也被称为渤海。薄姑叛乱与周公东征,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文明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尖锐冲突。因此,虽然远古的湖滨贝丘地带,是否与海相连,还待专家考察论证。但在3000年前,这里为离海不远的贝类生长屯聚的富集区,或为海港都城附近的贝币加工、集中、收藏之地,是可以充分想象的。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贝币作为一种使用了1500多年的原始古货币,大量流通使用的时期,恰好是薄姑国最兴旺发达的时代。薄姑国,从统治者到平民,对眼皮底下大量的货贝,可以用来换取其他财物,强国富民,不会不去采集使用吧!《后汉书郡国志》说:“博昌,有薄姑城。有贝中聚。”贝中聚,能否从字面上理解为贝壳聚积或贝币集中加工聚藏的地方?这里可否看作是薄姑国的金矿或黄金储藏库,是薄姑国作为东方大港,上古的海上丝路的起点而兴旺繁荣的史证,强大国力的集中体现?

历史是需要遐想的。只有乘着遐想的翅膀去进行考古、发掘,反复考证,才会打开历史的魔匣,让历史谜团落地,露出博兴灿烂水文明的根基和光芒。在此之前,我们只能遐想,这种遐想是很美丽的,也并不是凭空臆想的,是一种很值得玩味,很值得推敲的历史探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