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氏通讯【散文随笔】内河航运时代的西坞古镇

标签:
古镇散文随笔文化西坞邬氏 |
分类: 邬氏通讯【文学随笔】 |
内河航运时代的西坞古镇
水乡古镇西坞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境内江河纵横,四通八达,上连接东江、县江,下贯通“港通天下”的宁波。在以水上交通运输为主的内河航运时代,西坞以其地理位置优越和航运先发优势,成为宁波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集镇建设,镇上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曾有“小宁波”之雅称。
西坞内河航运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最早出现的是乌舢船。这种木质圆底,两头尖、船肚大、吃水浅的人力船,开始航行在乡村间的航道上,后来慢慢地驶向大江,驶往宁波。乌舢船一般载重五六吨,可载客二十人左右,也可客货混装。在航行时,它借助风力,顺风张帆,无风或逆风时,摇橹加岸上拉纤。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西坞就有航班往返宁波,有日航班和夜航船两种。日航班晨发夕至,夜航船傍晚启航至次日拂晓抵甬。至今尚存的西街河航船埠头见证了这段历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西坞人邬炳云(武举人,职衔骑都尉)会同萧王庙孙礼潮、龙潭马世梁、张士翰等人,合资购置“仁康”、“济川”两艘小汽轮,成立通济轮船公司,航行于西坞与宁波之间。不久又购置较大的“顺安”、“鄞奉”号轮船,以后股东屡易,资金时添。期间还有西坞、鄞江多人抓住商机购置汽轮,参与航运经营。为避日机空袭,当时客轮曾一度夜间航行。1941年,“顺安”、“鄞奉”、“鸿庆”、“甬川”四艘客轮联合成立四轮公司,每日在西坞与宁波间对开,沿途停靠坝桥、方桥、横涨等码头,并设芦陵、后顾等吊渡站。同年,因鄞奉公路被毁,奉化县内和宁海、象山的旅客都涌入西坞乘坐客轮,水路乘客大增。其中有不少单帮客,背负肩挑,从莼湖裘村方向在税务场过寨岭,从宁海、象山方向过宅弄、尚桥,经西坞去宁波。西坞成了宁波南部地区流动人员的中转站和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有“南北通衢、甬南门户”之称。
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西坞镇上的客栈、饭店和工商各业也迅猛崛起。1924年,县内第一家机器碾米工厂“源康”碾米厂在西坞开业,随后又办起了两家米厂。鼎盛时期,镇上有“虞房酒栈”等十一家酿酒厂,还有“如生”罐头厂、榨菜厂、烟栈、染坊等多家工厂作坊。以西街河义桥头为中心,河两边遍布着南北货、鲜咸货、洋广棉布百货和盐铺、蔬菜行、水作店等几十家商店。仅有名医坐堂的药材铺就有“庆寿堂”、“採山堂”等七八家。浙江地方银行也在西坞设立分理处,还有“泰升”等三家私人钱庄。镇上先后有“金溪”、“浙东”、“普爱”等医院和近十家私人诊所。可谓人稠物穰,各业繁荣兴盛。
得益于航运出行的便利,西坞和附近村镇的莘莘学子早年就从这里出发,经宁波至上海和全国各地,或入学深造,或艰辛创业,这里先后走出了王正廷、邬志豪、邬烈懋、朱承民、孙忠利等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奉化“红帮裁缝”中也有不少人从这里起步,足迹遍及上海、北京乃至日本东京横滨和海参崴。镇上有不少青少年投亲靠友,很小就到上海学徒,学成后自己创业,又带出去一批乡亲子弟。如滚雪球一样,“出门学生意”的队伍越滚越大,镇上几乎家家在上海都有亲戚。以后,在上海和外地发展成功的乡贤,回到家乡或改造扩建原有住宅,或择地建房,建起了一个个大阊门和单门独户的豪宅,有“唐虞夏商周”各房的中式古典建筑,也有仲房邬志豪(注:上海著名企业家,其子邬维庸香港爱国人士,香港回归后,曾任全国人大代表。)西欧建筑风格的“小洋房”。众乡贤还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凉亭,当时连结县城通道、现尚存的“虹桥”就是1917年由乡贤邬烈懋资助所建。
西坞的航运业也多灾多难。1941年5月日寇侵入奉化后,横行暴敛,致使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当时日军在西坞轮埠设卡收税,搜括民脂民膏,跑单帮客商和众乘客都敢怒不敢言。一次日军在船上,拉出年仅17岁的茶房(服务员)邬再祥,把他梱绑起来,说船舱里有抗日游击队员,用刺刀迫着他指认,全船人都大惊失色,急忙通知邬再祥的家属,后来通过一位乡绅百般求情,邬再祥才得救。1945年6月3日,行驶于西坞至宁波间的“甬川”轮和“顺安”轮,在翻石渡相撞,“顺安”轮当即沉没,罹难乘客共21人,因赔偿数额巨大,四轮公司被迫散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河航运仍作为西坞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早年我曾几次乘坐过航船。印象较深的是顺风时,船上撑起风帆、劲风吹着风帆呼呼的响,船底江水哗哗的流,船工撑着舵,船老大来到船舱唱了一段宁波滩簧,舱内一片欢笑声。到了三江口,航道上的风向变了,两个船工上岸,背负着纤绳,一步一步拉动航船前进,船上两支橹飞快摇动,这些都是体力活,够辛苦的。船到横涨要过泥坝进入西塘内河,内河航行时又要拉纤。虽没有象当年长江三峡纤夫在岩石上拉纤那么艰辛和危险,但也“一脚勿来,一脚勿去”,全靠体力。怪不得民间把撑船列为“天下三样苦”之一。我参加工作后,到宁波办事,去外地出差,都会乘坐客轮。奉航1号客轮从1961年投入运行(1970年新置)后,对西坞和东江、奉化江两岸居民的出行,以及乡镇企业原料产品的运送,都发挥了较大作用。1978年客运量曾达到17万人次。1985年被交通部命名为文明单位。后因陆路交通快速发展,1997年停航。西坞货运船只五十年代曾达到八十多艘,后也因运量减少,逐渐衰落。
由于时代的变迁,内河航运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已成为历史。但青山不老,江河依旧。在保护好水环境的同时,如何发挥江河的作用,如结合西坞古镇旅游开发,开辟水上旅游项目等,需要有关单位开动脑筋,进行探索和行动,做好这篇文章。
作者:徐国平(原奉化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