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氏通讯【宗亲风采】因为热爱所以执着——邬良平印象

标签:
历史文化族谱邬氏邬姓 |
分类: 邬氏通讯【宗亲风采】 |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一一邬良平印象
邬良平从小就喜欢写字,家里到处都有他幼稚的涂鸦。儿时常常用手蘸水在厚厚的水缸沿边上写字,待水迹干了再写。就这样,他以缸代纸、以水代墨、以指代笔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童年乐趣,水缸也就成了他天然的文房四宝。
身在工房,心在书房。长大后他跟着做木匠的父亲学手艺,或许是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赋予了他的艺术灵感。没几年,八仙桌、七弯梁床、捷克式、调羹脚、马蹄足等中西家俱就已经做得非常精致美观了,大有盖过父辈之势。但他心里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爱好,工余饭后总是喜欢拿着工匠铅笔在薄薄的刨花上练上几行字。
邬良平的木工活做得很有艺术感,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的奉化县越剧团党支部书记邬雪琴老师慧眼识英才,聘请他负责舞台布景的设计和布置工作。在剧团,他的聪明才智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挥。有一次,他为舞台剧做了一只会曲线飞行的大木鸟,剧情效果叹为观止。另一次他把审案的公堂瞬间变成结婚的喜房,效果堪比川剧的变脸艺术。他巧夺天工的匠心手艺将舞台机关布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引得同行惊叹,观众轰动。但他最钟爱的还是毛笔字书法,工作之余仍是不忘练习书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邬良平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天,他可以躲在闷热无比的小楼上,挥汗如雨地写上几小时而不觉劳累;冬天,他可以呆在阴凉透风的小屋里,顶寒熬饥地阅读诗词歌赋到深夜而不觉困乏。
为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邬良平在游历名胜古迹时,特别喜欢观摩名家书法。在西安碑林历代的大家碑文前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一连几天都第一个进园,最后一个出园。回来后,书法练得更加勤奋刻苦,家里秃笔一堆,废纸半屋。功夫不负有心人,潜心研习书法后,邬良平的作品从大处落墨,小处着笔。师古法而立我法,自成一派风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缘分总是光顾有心之人,1989年奉籍书法家孙信德在溪口创办奉化书画社,邬良平任副社长。从此他接触到了许多书画名家,通过与这些名家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他深感天外有天,获益匪浅,书法境界有了从形到神的突破。
书法艺术的神韵配合木工雕刻的基础,使邬良平的摩崖石刻艺术在当地无人能及。奉化溪口风景区里的千丈岩、徐凫岩、三隐潭上的名人题词,都是他当年身绑绳子,挂在悬崖峭壁上亲自放样后,带领石匠们镌刻的成果。2002年香港著名书画家黄君实先生来溪口风景区参观时,看到风景区有邬良平这么多题刻,就专程来王康乐艺术馆约见他。一老一少交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邬良平深感黄老书法功底之深厚和书法见解之独特,便请求拜黄老为师,黄老更是欣然接受,从此邬良平成了黄君实先生的关门弟子。在黄老的调教下,他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行楷笔力苍劲,隶书厚重端庄。
多才多艺风雅士,琴棋书画信手拈。邬良平不只热爱书法,他也用心学国画。他曾研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作品入选该院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览。后拜中国著名画家姜宝林先生为师。他以书入画、以线造型,对点、线、面的传统笔墨技巧运用自如,领会并实践着姜老师对中国画“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经典要诀。他偏爱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在创作上凸显出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的个性特点。
邬良平除书画外,也很喜欢文学,尤其喜欢散文、诗歌、对联方面的文学。他以“伯文”署名的散文《啊!徐凫岩下的野百合》曾刊登于《奉化日报》,他以拟人化手法写的散文《妙高枫影》和诗歌《雪窦寻梦》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犹如身临其境。还有他怀念父亲的许多祭文,如《梦见慈父》《父亲的琴魂》,读起来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他用“两县樵夫一桥过,三闸秀水几洞出”来描述西坞居敬桥和三闸水路交通的繁华,用“屋后小河连甬绍,门前大道贯温台”来描述西坞水乡水陆交通的发达。他写的对联对仗工整、韵律自然、虚实并用。他熟悉音律,喜欢练琴,空闲时节,琴瑟歌赋逍遥,慢品香茗静思。尽管他已不做工匠几十年了,但在他身上仍然能感受到一位能工巧匠聪慧而质朴的气息,这就是我们真实的邬良平,一个多才多艺的风雅之士。
邬国势
参考资料:丁世明的《奉化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邬良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