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会客厅〗严虹VS左玉:来,聊一聊写给自己的情书

标签:
访谈文化水果艺术 |

〖水果会客厅〗

严虹VS左玉
来,聊一聊写给自己的情书
“365写给自己的情书”
是左玉写给所有人的“情书”,
她是一位“玉派艺术”创始人,
就是这样一位有心灵温度的艺术家,
她深耕于艺术,
并执着于用自己的字、画,
在这个变化万千的网络时代,
勾勒了一个诗意又古典的精神世界。
严虹问左玉
严虹:为什么说自己的艺术创作是“玉派”艺术?
左玉:玉派艺术,作品风格是唯美含蓄、温润如玉、雅静蕴籍的东方风格,使命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在不断体验生活、提炼审美中,不断将更多的东方璀璨的文化艺术与西方油画艺术相结合和延伸。
严虹:你的新书“365写给自己的情书”,为什么会有这么浪漫的想法?
左玉:“语言不能说的,用画来表达;用画不能说的,用语言来表达”。《365写给自己的情书》写的不是情书,是365日,力行一日,找到内心的芬芳。在电话电脑不离手的时代,我还是觉得写字更有温度。希望在忙碌的时代里,我们用文字传达对生活的温度和热爱,传播点点滴滴美的发现。这个作品,带给我温暖,自省,思考和珍惜。让我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坚持不放弃。我将美的态度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浓缩在创作中。
严虹:当初你是如何走上艺术这条道路?
左玉:我想说两个字:寻梦。当我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就拥有敢于尝试从未尝试过的事情的勇气,也就成长了。第一步迈向写字画画和艺术创作的道路是源于一份热爱,一个强烈的愿望去实现年少时,一个在当时看来不现实的梦想。它像一颗种子,在心底埋藏了很久,用时间经历萌芽浇枝灌叶,一下子破土而出。由热爱迸发出的各种机会一个个接踵而来。在这条道路上,我还找到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本真。
严虹:你的艺术创作与你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左玉:伴侣关系。拿起了笔,我仿佛和知音在一起。它知道我内心的声音。从中得到更丰富的美的感受,更大的精神鼓舞,更多发自内心的表达。
严虹:如果现在让你反观一下自己,你觉得你正处在人生一个什么位置上?
左玉:“山就在那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我走在攀登心中珠穆朗玛的路上。我享受这个过程。通过画画写字艺术创作,从而领略到更有魅力的价值体系,本真。人生终极的目标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对社会、对身边人更有意义的事。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在创造意义创造美和积极的能量。我的工作是在不断创造技术价值,在创造技术价值的同时又把审美最大程度带入身边的工作和人文环境。
严虹:我认为你的跨界非常成功,你的成功源于你的跨界思维和跨界的人生经历。
左玉:跨界思维和跨界的人生经历,帮助我打开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得到不同视角的创作。用文化打造精神力量,再融汇到管理工作中。跨界的经历和思考,让源创新得到发现和挖掘,就是把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相结合起来,去逐渐建立一个强大的新生态系统。
严虹:身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你现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左玉:“有生命力的人和有生命力的公司是一样的,需要有它的精神和文化建设来支撑它的成长和不断发展。”企业和企业的发展,乃至国家与国家的发展都是需要文化认同、精神建设和归属的打造。工作和创作,这两件事都需要战胜艰辛与自我,不断超越自我,通过创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对工作中的自己呐喊加油!
严虹:你这些年学艺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左玉:在此,用泰戈尔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怀揣希望去努力。”
个人简介
左玉:玉派油画家、Colchis科吉思石油技术公司总经理
左玉问严虹
左玉:前不久创刊十二年的《东方艺术·大家》正式更名为《今日艺术》,关于改变,你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什么呢?
严虹:从《东方艺术·大家》到《今日艺术》,办刊的出发点是: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可预知的未来,既充满期待,又心怀不安。一边脚踏实地活好当下,认真做好眼前的事,一边思考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为了明天,该做一本什么样的杂志?正是出于这样的扪心自问,《今日艺术》创刊号出版了。我的目标是:想做一本可以留给明天看的杂志,一本有活力、有张力、有生命力的杂志,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左玉: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是什么让你做出这样的决定?
严虹: 身为媒体人,在这个信息来得快也去得快的网络时代,每天微信刷屏,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资讯如碎片一样缺乏生命力。一直在想: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手机阅读时代,做一本专业有生命力的杂志?以我在媒体行业从业十余年的经验,不论纸媒还是新媒体,不可取代的只有好媒体!我极其乐观的相信新媒体不会取代纸媒,只会将纸媒逼向一种新的高度。就像汽车没有取代马车,而是将它逼上皇家礼仪,电视没有取代电影,而是将它逼上艺术之路。《今日艺术》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下逆势而出。
左玉:作为媒体人,在这个时代创刊纸媒,你认为其价值在哪里?
严虹:作为国内一本专注报道当代艺术类人物的月刊杂志,《今日艺术》杂志关注点始终围绕当代艺术,以视觉文化为立足点,记录当代艺术发展途径,展示当代艺术发展轨迹,探讨发生在当下的中国艺术的存在关系,以及建立在视觉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价值。
左玉:《今日艺术》的独特性在哪里?
严虹:杂与志,杂是多元混合,志是一种理想。一直这样认为,杂志是文化人的休闲读本。《今日艺术》是一本为艺术家量身制作的专刊,既有文献价值,又有媒体传播属性。
左玉:这个时代创刊纸媒,一定是需要情怀的。之你前说过,不论纸媒还是新媒体,不可取代的只有好媒体。那你觉得什么才是好媒体呢?
严虹:我相信,纸媒之殇,不仅仅是因为新媒体来势汹汹,更在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有多少纸媒愿意专注于内容的深度和精良制件。载体只是一个渠道,新媒体也好,纸媒也好,好的内容依旧是王道。做了十几年的纸媒,我的答案是:“回归本位、研究读者、内容为王、精良制作、提供服务。”“纸”的魅力是无穷的。回归本位,做精品杂志,唯有如此,杂志才可“贵”。
左玉:杂志怎样做才能可“贵”?
严虹:让杂志成为“奢侈品”,只被少数人所青睐,也只为特定的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杂志的“奢侈品”化,不仅体现在纸张的选择、版式的设计、图片的创意、精美的制作等安排上,更体现在具体内容和服务意识上,即变成少数人需要的“精神奢侈品”。我认为,手机阅读时代,纸媒需要有一种奢侈品情怀,用一颗打造奢侈品的心态去做杂志。当大众的纸媒变成小众的奢侈品,新媒体的“泛滥”不仅不会摧毁纸媒,相反会对平面媒体的呈现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纸媒的那张“纸”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变得更加精美,成为少数人追捧的“精神奢侈品。”
左玉:你是资深媒体人,在艺术行业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
严虹:在纸媒唱衰的当下,像我这样执着于纸媒的人,骨子里大概都有一股倔强劲儿,也只有凭借这股倔强劲儿,才能让人踏踏实实下足笨功夫,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想这股倔强劲儿,恐怕也就是传说比情商和智商还要历害的逆商吧!面对职业选择, 正因为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才要怀着强大的热爱坚持下去。时代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的革新,让我们在新旧更替中期待辉煌的来临。2019年,《今日艺术》更名后重新出发!
左玉:你用三年的时间出版了《方力钧》(上下),请问这本书的写作起源是什么?
严虹:写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看了方力钧一个展览。2016年4月8日,方力钧在武汉合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另类生存”的手稿研究展。其中展出了方力钧2010至2015年创作的一批水墨人物肖像,这些作品的形象来源全部是他身边的朋友。有趣的是,这些人物不仅均能体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力,而且都有出奇的面部神态特征,都是难得的视觉素材。在武汉看完这个展览之后,我就起心动念想写一本关于方力钧的书,采访方力钧的画中人,请他们从不同的个人视角讲述他们和方力钧之间的故事。
三年前,我决定要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的写作思路是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历史文献,即方力钧和他们共同经历过的艺术事件。另一条线索是情感故事,即方力钧和他们之间的情感交集。在采写过程中,这两条线索贯穿了《方力钧》上下两本书的写作。
左玉:这本书在艺术圈是畅销书,你觉得大家会看这本书是因为什么?
严虹:首先,这本书的主人公方力钧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他有着那一代艺术家的典型经历。然后,从艺术成就的层面上,方力钧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不折不扣的领军人物,他在艺术之路上耕耘了三十年,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建构了一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史。如果要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你无法绕过他。另外,从写作的意义层面上,这本书通过近百位与方力钧相关的被访人的口述实录,讲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成长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所以《方力钧》这本书足够有看点。
个人简介
严虹:笔名水果,作家,《今日艺术》执行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