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65(2月4日):中国电影的悲催时代
标签:
365娱乐杂谈 |
分类: 日记 |
中国电影进入了最赚钱的时代,同时也进入了最圈钱的悲催时代。导演是用心拍、演员是动情演的电影,在过去一年当中,在数量呈井喷状、量贩式激增的中国电影里,几乎少到屈指可数。都是大片儿,都是名导儿,都是大腕儿,都过十亿,你拍个刚过亿的电影已经没脸在圈儿里混了估计。然后呢,这样的电影超不过仨月,就再也不愿被人提起,不管是被影人,还是观众,因为它作为一个激励票房的赚钱工具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们最该感谢的还得说是中国观众:没有比他们好胃口好脾气的了,看了再烂的片儿也不会中途退场,更别说是退票退款了,最多看完骂两句。连好莱坞都奇怪再烂的美国大片到了中国,也能奇迹般地起死回生、重振雄风。
发出如上感慨,完全是因为昨天与今天刚刚看完了的两部电影,第一部是《寻龙诀》,第二部是《潜水艇》。这两部电影在各方各面都几乎都是对立的,且对比相当强烈:投入与产出、特效与名气、票房与口碑。它们恐怕只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原著小说改编的。可惜我没看过《鬼吹灯》,否则我将更有电影变动过大的发言权——据看过原著的家人说,小说与电影的重合度超不过30%;但我还真看过《潜水艇》的同名原著小说,我看的那版是企鹅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小说的封皮和电影海报是一样的,且封皮上就注明了“本书已由导演Richard Ayoade(注:著名英国情景喜剧《IT狂人》里Moss的扮演者)搬上了大银幕”,看来这个版本是在2010年的电影拍出来之后再版的。
在原著改编类型片里,后者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改编典范。电影剔除了原著中关系不大的情节,比如开篇时15岁的男主Oliver为了打探父母的隐情而打着幌子去看外科理疗大夫,就诊当天才得知这个大夫就是他的“泛性恋”邻居,且Oliver经常被后者的时常在半夜三更大吵大闹起来的汽车防盗报警器弄得十分抓狂。也有部分小情节上的改动,比如Oliver为了缓解初恋女友Jordana因肿瘤手术可能离世的母亲所产生的伤痛,行将她的宠物狗Fred药死,让她提前感知死亡是无能为力的。原著里是Oliver已经将老鼠药拌到Fred的狗粮里了,但狗闻了闻,一口没吃,扭头就走了。当时这段把我乐坏了。最显著的变动还是在结尾,Oliver的父母终于解除了婚姻危机,这方面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Oliver与Jordana的关系。电影里,他们在经常一起玩的海边最终无语相视而笑,虽然没有拉手,没有拥抱,但传达给观众的感觉是,他们似乎达成了和解,他们又在一起了,这时电影就结束了——这时我也泪流满面了。而原著是他们自海边分开后,Olvier回家后,逐渐叙述出Jordana明确地告诉他,她不会再见他了,有事可以发电子邮件给她。失恋,只是迟早的事吧。书中Oliver说,对于他和初恋女友分手的事,也许会在他43岁时,才能得以释怀。可谁又知道呢?
总之,我从电影《潜水艇》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初恋后的少年的忧郁与欢喜,这里没有明星,没有名导,没有特效,没有大场面,但充满了真情:只一个眼神,一个闪念,一首轻唱的歌,就催生了观众的眼泪。演员们的表演都是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影片的表现手法也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让人想到自己了家庭、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就是个好电影,我都不能用“成功”来形容它,只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成功”的意义太丰富了些。
再来说说我们的《寻龙诀》。此后省略吐槽三百字。先不说演员们的演技如何如何,也不说剧情上如何糟糕(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一部探险类电影应有的惊险刺激,严重缺乏想象力),单是整部电影一上来的表现手法和基调就很浮夸做作,显得很没有诚意——很不幸这也是任何一部商业片的显著标志。故事和人物本身应该很具传奇色彩,但这种传奇不是这么个表现法儿。我是没看过原著,听说原著盗的是汉墓,而且好多奇闻轶事,听着我就觉得很有意思。我就纳了闷儿了,电影如果就中规中矩地、踏踏实实地、八九不离十地按小说原著拍,怎么就不行呢,场景非得弄得这么悬幻这么脱离历史现实,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了。总之我对这部商业大片失望透顶,看来今后的中国电影还真不能以票房数为参考,好在我当初没去电影院为此提供协助。
中国电影就是太容易赚钱了吧,人们都疯了似的扎堆儿拍电影,还都最好是“大片儿”,商业化得无以复加了都。现在谁还把电影当理想啊,谁还把电影当艺术啊?能使用浑身解数把尽可能多的观众拉进影院、赚个盆满钵满就是好家活啊!这难道还不够悲催吗?还真把电影当快消品了啊?难道中国观众会一直买账吗,你们就不怕有一天群众们觉悟了再不去看烂片了,你们可怎么办啊,那会拍电影的真本事早就废了可。然而最令我担忧的是,一些低成本的小制作文艺片,也缺乏应有的文艺情怀,还是有些扭捏作态的感觉,不是真文艺而是硬撑着装文艺,这似乎应该跟钱没关系,可能是跟编导的水平有关系了。
当然了,好电影也是有的,只是在比例上来看少得可怜。现在好的影视剧作品都被称为“良心之作”了,看来观众们也还是分得清佳片与烂片的。其实确认一部好电影的标准很简单很基础:第一,能说明白一个故事或说演明白一个人;第二,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第三,能引发一定的深入思考、能展现一定的人文情怀,甚至能带来一定的人性启示。投资电影拍片子原本是好事,只是别光顾得砸钱、圈钱,置正常的三观和逻辑于不顾,祸害完电影和观众的感情就算完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剧本好故事才永远是关键。关于中国电影我能说的也就这么多了,我可能也是瞎着急瞎操心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