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冯唐读书文化 |
分类: 爱好 |
上次说到了我的强迫症症状的各个列举,最后一条是“冯唐强迫症”,或称“糖式综合症”。是的,几乎已经很接近“唐式综合症”了,几乎痴迷地快要傻掉了。现列举如下:
1. 冯唐的书必收。不管是哪个版本,只要是出版过的冯唐写的小说、杂文、诗,不管是繁体、简体、初版、定本,我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搜集到;另外的一类是:不管是不是全部由他写的,哪怕那本书上只有一篇他的文章、哪怕那本书只是被他写序、哪怕那本书只是被他推荐并只在封面或封底印有一个他的名字或一段话,哪怕那本书里的作者只是提到了他,我同样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搜集到。目前托香港同事搜集的繁体版《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天下卵》已经不在话下,更新的、更高的目标是法语版的……
2. 冯唐推荐的书必读。冯唐从来都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他不仅将他的全部小说的电子版免费放到iTunes应用里(早期,我没赶上),任人下载(但他最新的《小通鉴》在iReader里,我赶上啦!);他还将他喜欢的书、好的书专门写文章跟大家分享。这些书大量地、全面地、系统地出现在《活着活着就老了(定本)》的《卷一文字打败时间》中;平常间或偶尔出现在他的微博内容中(早期居多),最近的一篇是在《2013年的10本书》这条长微博里。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偶像都这么无私地奉献了,我岂有不按图索骥、逐一收而藏之的道理?
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无法安宁
。——《万物生长》
3. 冯唐推荐过的作者的书必购。冯唐推荐过司马迁(我偶像的偶像),推荐过司马光,推荐过冯梦龙,推荐过曾国藩,推荐过王小波,推荐过亨利米勒,推荐过塞林格,推荐过川端康成,推荐过伊恩麦克尤恩,推荐过雷蒙德卡佛,推荐过苗炜,推荐过路内,推荐过张枣,推荐过盛可以,推荐过叶三,推荐过高晓松,推荐过胡纠纠,推荐过狗子,推荐过李海鹏,等……他们的书,我也都有(注:部分读过,部分待读)。当然在我看来,我目前已经读过的,全部都没有我的偶像写得好,这点不管我的偶像同不同意,我还是要这么说。
4. 冯唐的微博必看。大偶冯唐是个部件很跟得上电子潮流的人,他早早就有了微博,比我这个80后还早。截止到我2013年3月(真是相识恨晚啊)开始关注他的微博,他就已经发布了5000来条微博了。于是,在我强迫症大爆发的发力驱使下,我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补课”活动,即:将其全部微博全部看完,且逐一进行了评论——后来我发现,这项“课程”对我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阅读大偶的微博,丰富了我的各方面知识;而评论这一过程,又对自己各方面态度的端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想法的趋于成熟,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5. 冯唐的图片必存。这是我历来的爱好,之前只要是喜欢的明星或者偶像的图片,都会不厌其烦地在网上进行地毯式的搜集,不把他们的图片从第一页搜到最后一页,绝不罢休。现在的情况是,自从认了冯唐当亲偶像,我就再没有其他偶像了,最多是一般的喜欢罢了。于是,我把全部的注意力和搜图热情,全部用到了大偶身上。时时更新大偶的相册《冯唐!冯唐!》,目前已经收集了425张了(不排除有重复的哦),并且仍在持续增加中!
被抓住,被创造,被控制,被粉碎,被毁灭,然后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不二》
6. 冯唐的微信必订。2013年8月8日,大偶开通了公众微信号(fengtang1971)并发出了他第一条微信,是一张他的黑白照片;两天后的下午12点11分,他在微信读了第一首诗,选自他的诗集《冯唐诗百首》中的一首《春》——看来这首诗是诗人本人最为得意的一首,并可称为其诗的代表作了——并由此展开了长达四个月之久的微信读诗活动。中国的诗人有很多,但真正好的诗人可不多,而在微信里给众粉丝读诗的真正好的诗人,恐怕只有我的大偶冯唐一个了!手工点赞!目前,大偶正在孜孜不倦地为众粉丝们读的,是他付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万物生长》的内容节选,我们当粉丝的,真是太有耳福啦!另,之前提到我有“微信删除强迫症”,当然,冯唐的任何一条微信均不在删除之列,而是处于特殊保护之中。
7. 冯唐的活动必参。大偶是一个有多重身份、日理万机的Mr. Big,而只有当他的身份转换为诗人或作家时,我才能同时作为一个书迷粉丝,争取参加有他出席的活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本人的经历,我觉得这是我2013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因为他那次的身份还不是诗人或作家,而是代表公司前去母校举办的一场医学类招聘活动做演讲,以吸引优秀新人的加入。有资格参加此活动的当然只能是名校的在校的、专业对口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了。但我居然就以我自己都从来没有想到的各种急中生智,成功突破各个关卡,直达被挤得满满登登的大会演讲厅,看到台上正在讲话的,正是吾偶冯唐!那一刻,我激动得心跳加速、双腿发软、双眼发花自不必说,可越急越看不清,只好用手中的相机把焦距调到最大当望远镜用,才看真灼——啊,他真人和照片一样一样的啊,而且比照片要生动真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啊(一想到此,本粉双眼立呈星星闪烁状)!后来我又陆续参加了2次大偶出席的活动,当然他均是以诗人和作家的身份出现的。然后我终于发现并总结出了大偶身上的二字闪光点:不装。这两个字的份量,细想下,有多重;若能做到,有多难。
8. 冯唐说的话必听。平常谁的话都可以不听,主意大了去了,可只是冯唐说过的话,我都悉听尊嘱:比如著名的“十个好习惯”;比如多读书、读好书;比如多喝水不得病;比如多运动不得病;比如《致女儿书》中提到的诸条建议;比如工作之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我窃以为,以上各点若我真能做到了,我就离脱离低级趣味不远了……哈哈。
一男一女,两个正常人,能心平气和地长久相守,是人世间最大的奇迹。
——《三十六大》
9. 冯唐提到的地儿必去。大偶小说中提到过北京许多地方,他就是挨这儿长起来的么。比如垂杨柳,比如三里屯,比如东岳庙等等,我都有踏访,并且逐一拍照留念。他还提到过“翠鱼水煮”那家川办饭店,奶粉咖啡店,三联书店,这些我也都逐一寻迹而至并拍照留念。当然要去的地方还有很多,且待我慢慢一一访来。
10. 冯唐其人必荐。我不仅要自己独享冯唐这个大偶,我还要让我所认识的人,也都认识他,并最好也把他当成大偶。于是,先从我最好的朋友们下手,之后就是我身边的同事。没有统一“授课”的条件,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各个击破的原则。我发挥我全部的事实复述及锦上添花的能力,把我对冯唐的各方各面的了解都一股脑儿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和盘托出,再重点介绍他的诗写得有多至简而至妙、他的小说写得有多风趣而深刻、他的杂文写得有多博大而精深。经过我这一通声情并茂、滔滔不绝于耳的介绍还能对大偶不动心的,基本没有,就都哭着喊着要去找他的书看了。目前成绩斐然,我已经发展了十多个“下线”了!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大偶冯唐的“糖式综合症”了。偶像就是有这样的功效,有一部分神化的色彩、有一部分榜样的力量、有一部分偏执的幻想。所以我固执而片面地认为,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一个偶像。其实二者的作用是类似的。只不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真人版偶像岂不更加具有说服教育和现实意义?他可以常常浮出水面,现身说法,指点迷津,还能间或偶尔自嘲或臭美一下,寓教于乐,皆大欢喜。因此,我的这些有关大偶冯唐的强迫症,还是要继续犯下去,并且始终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