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2012-08-19 21:39:22)
标签:
历史背景池莉我们这一代中篇小说 |
分类: 读书 |
活了三十来年,才发现,原来好的小说,是比最好的电影还要精彩太多的。在读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时,我总是这样想。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车上,但一点也不影响我的感情随着她的字句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潸然泪下。在读的时候,我也总是不禁把一幅幅生动的情节想像成电影的片段,但旋即又会想,也许能将她这篇中篇小说表达成功的电影导演,还没出世。又也许电影的命运就是永远无法将文字完美地原封不动地展现出来。而这才更突出了文字本身无可替代的魅力。
看过一定数量的电影后,我仿佛明白,但凡能与经典挨边儿的,它是肯定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因为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作品才能反映当时人类集体的思想和情感。可是电影的第一步,不都是从文字转变而来的么。其实也就等同于说,但凡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否则它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苍白的,先天缺血的。我想她的这篇小说是发生在文化的革命时期这一空前绝后的时代背景下,因此没什么导演太愿意尝试吧。但就我们这一代完全对其纸上谈兵的人来说,也许这是惟一能从中探寻到真实情况的文字作品之一了。可是当然,不管是什么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基本感情,才是一切的主导,只要能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把握住了文学的精髓,同时其实也是任何形式作品的精髓。因为人的行为虽然是受到某些当下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但总是有不变的通性,我们可以说那就是“人性”,爱与恨,喜与悲,收与放,升与降。但又当然,如果一味只强调某一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又不免哗众取宠的功利心。因此,能否自如地将人物自然地糅进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才是判断一个 创造者是否具有超众才能的标准。当然同时,这个创造者既不能恃才傲物,拽文造作,把受众当成白痴,一味地阳春白雪;又不能毫无深度,索然无味,把受众定位低级,一个劲儿地下里巴人。这个其实又与创造者本身的个人品味与修养息息相关。据此,想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家,真的很不容易。
可单就池莉的这篇《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来说,我觉得她的确做到了,哪哪儿拿捏得都得体到位。同样是来自 于《收获50周年精选系列-中篇小说卷四》的部分作品,就做不到这一点。至少目前只看过一半收录的作品后,我觉得除了她的这篇甚为精彩外,其次就算得上莫言的那篇《野骡子》了。因此,一共《十二卷》的中的这本《卷四》以她的这篇小说命名,也就不奇怪了。
也许是好久没有读小说了,或许是好久没有读这么好看的小说了,对它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才有了以上的想法种种。看来真是时候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些书,少上会网。读书也不抱任何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另一种体验罢了。因此还是看闲书会比较多吧。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前一篇:《冬春的日子》:爱情杀手
后一篇:两只叫春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