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近两个月之前,我家先生迷上了文玩核桃。那是从前家里留下来的一对儿年久的楸①子,因为曾经经过盘②揉,已经出现了明亮且质感厚重的包浆③。从这对儿楸子出发,我们全家旋即展开了核桃把玩之旅。在最鼎盛的时期,一家四口曾以每人双手同时转两对儿核桃的规模把玩,哗啦哗啦的盘核桃声不绝于耳。

这就是那对“始作俑者”的楸子
不妨介绍一下文玩核桃及其历史先吧。来自中国核桃网的文章:
“核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就从番邦带回,起初叫胡桃或胡核,又名羌桃、万岁子或者长寿果。据史料《名医别录》中记载:“此果出自羌湖,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始得终还,移植秦中,渐及东土……”羌湖古时指现在的南亚、东欧及国内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史料又记载,公元319年,晋国大将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因其忌讳“胡”字,故将“胡桃”改名为“核桃”,此名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核桃虽然是一种食品,但它在古玩行中也是一个小小的收藏品种,行内人称为文玩核桃。一般来说,对文玩核桃的要求是纹理深刻清晰,并且每对文玩核桃要纹理相似,大小一致,重量相当,所以,这需要花大工夫才能凑成一对儿。若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或经多年把玩形成老红色的核桃,则更显珍贵。

文玩核桃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它起源于汉朝,流行于唐朝,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不仅核桃不离手,而且还自己雕刻核桃。清朝达到鼎盛时期。清乾隆皇帝不仅是个核桃爱好者,还是个鉴赏核桃的专家。据传还写诗以赞美文玩核桃:“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清末更始盛行一时,有当时的一首民谣为证:“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叫不走!”宫内玩核桃之风更甚,谁手里要是有一对好核桃竟然成为了当时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每逢皇帝大寿,大臣们会将极品核桃作为寿礼供奉给皇上,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十几对文玩核桃,都放在紫檀木小盒中。里面还有黄绫子条上写:“某某贝勒恭进”、“某某亲王恭进”的字样。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提到了文玩核桃,他在书中说:“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是乾隆的玩物。”他还写道:“百宝匣用紫檀木制成,其中一个格子里装有几对棕红色核桃和一个雕着古代人物故事的核桃。”老北京有句顺口溜说的好:“贝勒手里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可见当时旗人玩核桃的风气很是流行。后来普通百姓都争相效仿,有如雨后春笋。
前两年老年人玩核桃的居多,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舒筋活血。近两年突然变了,喜欢核桃的变成了年轻人,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目的就不太一样了,不是舒筋活血了,而是有的为了盘出来升值赚钱,有的为了收藏。这样一来把以前几十元或者几百元就能买来的核桃一下炒到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好,介绍告一段落先。说至这,我们一家对于盘核桃的目的,各怀己意。有的是磨练心性,有的是疏经活络,有的是待价而沽。我的目的就是想把一对起初混沌失色的核桃盘成晶莹剔透、红里带亮的核桃,看上去不乏功利心,实则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盘核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至少“三冬两夏”的功力。盘核桃讲究的就是一个“稳”字和“定”字。心浮气躁的人,是玩不好核桃的。
注释:
①楸:音同“秋”,楸子,三大文玩核桃之一。
②盘:古玩界将对文玩物件儿的把玩这种动作和过程称作“盘”。长时间对文玩的把玩会对其产生各种物理及化学反应,通俗意义上即使之“沾上人气儿”,久而久之文玩表面会形成包浆,从而更具有欣赏及收藏价值。
③包浆:古玩行业专业术语,包浆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包浆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有了包浆的物件,方可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滑熟可喜,幽光沉静;恰恰是与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加载中,请稍候......